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個“關注”,既能有很好的體驗,還可以有不一樣的參與感,謝謝您的關注!
前言
1855年冬,楊秀清再次整合太平天國總體戰略。鑒于江南大營圍困鎮江、蕪湖,天京上下游門戶同時告急,東王決定把戰略重點轉向天京戰場,試圖在蕪湖取得突破。為此,皖北將士大批抽調援蕪,腹地州縣空虛,廬州守軍更加孤立。接著,楊秀清又組建援鎮兵團,以秦日綱為統帥。
廬州失守
廬州守將周勝坤奉命撤出孤城,南下參與援蕪。于是,和春得到陷城的可乘之機。是時,廬州城內紳士沈廣慶、王子顧見守軍兵力削弱,急忙派人縋城而出,與和春密謀約為內應。1855年11月10日,三更后,清軍發起總攻,和春派將弁分攻各門,他與福濟分別在北、東兩面調度。借著暮色,清軍潛近城邊,沈廣慶等在各門放火內應,城外清軍乘機攀梯而上,守城太平軍在抵抗一陣后撤出,加入援蕪兵團序列。
歷時兩年之久的廬州保衛戰,以太平軍棄守而告終結。對廬州戰略地位,清廷與太平天國的認識并不一致。咸豐帝比較重視,因為他害怕太平軍“北竄”,威脅中原。于是,必須要和春在廬州把太平軍拖住,征調3萬大軍與太平軍逐鹿皖北。楊秀清開始比較重視皖北,隨著北伐軍與援軍衰微,在東王眼里,皖北只具有經濟意義,因為巢湖地區是天京重要糧源。因此,他力圖據有皖北,當然不能輕易丟失廬州。
保住廬州既可吸引皖北清軍主力,減輕皖北腹地壓力,阻止清軍南下與湘軍會師,或者增援江南、江北大營。皖北東屏天京,并給西征其他戰場提供戰略后方。從戰略全局考慮,楊秀清決定持久保衛廬州。因此,他多次遣師自天京、巢縣、安慶、廬江等地增援廬州,包括派遣驍將秦日綱、羅大綱等赴皖援廬,但都未能打破清軍對廬州、舒城的圍攻。
究其原因,一是皖北戰場不是西征的戰略重心,爭奪長江重鎮武漢、九江是楊秀清的首要目標,必須為此投入主要力量,而皖北勢必兵力不足,在戰略上只能采取守勢。楊秀清雖曾多次遣師援廬,但卻沒有組建過強大的主力兵團,而是逐次投入援軍,對廬州地區敵對雙方的力量對比沒有產生根本影響。援軍行動頻繁,但皆為和春所拒。因此,皖北太平軍兵力始終處于劣勢,安慶總部不是廬州后方,而是九江、湖口的后援基地。
二是皖北太平軍缺乏強有力的統帥,周勝坤職低望淺,沒有指揮全局的權力。安慶總部難以遙控皖北腹地,這樣,各州縣佐將自行守土,不能形成統一的戰略指揮系統,只能消極防御,盲目株守一城一地,失去了實施戰略機動、大膽打出外線、北上攻敵必救、以解廬圍的機會,而且赴廬援軍分批分路行動,不能集中兵力突破敵圍,反而為敵各個擊破,導致屢援無功,廬州失守。
清軍分兵進犯江淮腹地,攻陷舒城
廬州棄守后,皖北形勢急轉直下。清軍氣焰囂張,揚言要肅清皖北。為此,和春分別派軍南攻巢縣、三河、舒城等地。鄭魁士率軍移扎清平寺,12月9日,分三路進犯三河。三河鎮北距廬州百余里,南通舒城,西接廬江,東路可達無為、巢縣,為水陸要沖。太平軍守將藍承先據此“深溝高壘”,一經備戰,立刻出動千余人抵敵,隔河阻擊。吉順由柘皋移營楊徐山,12月9日撲攻巢縣東門,守軍千余出城作戰不利,撤退回城。
和春命知府李元華募練勇4000人前往“助剿”。李昭壽于12月11日再叛清廷,殺何桂珍、蘇秀槐,占據英山。18日,參將塔思哈等進陷英山,李昭壽敗亡蘄水。11月24日,秦定三督軍在舒城外添筑營壘。26日,分攻南門、六安門,太平軍抵死相抗,將敵擊退。(97)安慶太平軍2000人北援舒城,在城南門外筑營2座。12月8日,秦定三督軍往犯,太平軍出南門七里河阻擊。15日,守軍數千人出北門、六安門再次攻敵,未獲大勝。
1856年2月6日、7日和8日,秦定三連續三天進攻舒城太平軍外圍據點。17日,清軍直逼城下,分攻各門,又有主力犯攻北門外守軍營盤。太平軍猝不及防,恰又火藥庫轟發,清軍乘勢擁進,斬獲甚多。19日,清軍再攻各門,音德布帶兵由東門攀梯登城,太平軍不敵,由小東門、南門撤走。舒城陷落。太平軍棄守廬州后,再失舒城。
這樣,到1856年春,太平軍基本退出了皖北,只控制了西自太湖、潛山、桐城、三河、廬江以至巢縣一線以南沿江狹長地區。經營了二年之久的皖北基地大部分淪入敵手。這對太平天國是一個嚴重損失。曾國藩就曾說:“中原腹地,莫重于皖;生命苦厄,莫甚于皖。”(100)強調了安徽戰略地位的重要性。
太平軍失守廬、舒,不但喪失了一個富足的糧食物資基地,而且失去了富有戰略意義的基地。清軍則以廬州為巢穴,把進攻矛頭指向巢湖腹地,及至天京事變爆發,安徽局勢更形惡化。
1854年皖南軍事態勢
皖北太平軍與清軍激烈戰斗的同時,皖南太平軍也展開了攻勢,占領太平府,在蕪湖筑石壘以守,游弋于池州各屬縣。1854年1月7日,皖南太平軍攻克繁昌縣城,活捉知縣張廷槐,擊斃勇目陶蒼林、武生強占鰲等多人。2月20日,國宗石達英、韋德珍等由安慶渡江,經東流、建德,在當地鄉民導引下,越過祁門之大洪嶺,長驅直入,攻占祁門縣城,斬殺知縣唐治、巡檢鐘普塘。27日,指揮張大有自祁門率軍東占黟縣。
由于鄉勇襲擾,3月2日,張大有撤出黟縣。7日,石達英等撤出祁門。清安徽省治由安慶移遷廬州后,皖撫駐節廬城,皖南難以顧及。兵部右侍郎王茂蔭為此上奏咸豐帝,提議將皖南徽州暫歸撥浙撫代轄,咸豐帝首肯,并傳諭浙撫。黃宗漢派道員徐榮進駐徽州,又請向榮撥兵援徽。向榮派游擊周天受、都司江長貴帶領四川兵1000名赴皖南。10月11日,徐榮、江長貴等軍自祁門經櫸根嶺攻陷建德縣。
為實施九江、湖口會戰,石達開遣羅大綱、賴桂英等自安慶取道皖南經略贛東北。11月15日,羅大綱軍經東流攻克建德縣,斬殺建德縣知縣王開貽。
1855年:范汝杰部轉戰皖南
1855年在皖南活動的主要有太平軍范汝杰部,其作戰任務是轉戰浙、皖、贛交界之地,溝通天京與上游九江、武漢的聯系。1855年3月初,范汝杰萬余人自青陽南攻石埭。8日、9日兩天連續進攻防守琉璃嶺、霧露嶺的周天受。3月10日,太平軍借大風施放火箭噴筒,攻克嶺隘,占領石埭。之后,范汝杰又進克太平縣,翻越黃山,進軍黟縣,3月15日過羊棧嶺,攻克黟縣,圖攻休寧。
安徽學政沈祖懋帶200名練勇出徽州府城駐防漁亭。(108)同日,舉人王祥儲督率團勇攻陷石埭。太平軍4000余人由鵝橋進抵牛角井,圖襲涇縣。清游擊楊瑞乾統兵勇1000余人會同團丁分三路相拒,與太平軍戰于錢村。守備楊萬清帶勇抄太平軍后路,前后夾攻,太平軍大敗,遁至銅陵、繁昌兩縣。其時,道員徐榮、都司許上達等自徽州援黟。3月18日、19日與太平軍接戰兩次。
3月20日,范汝杰在漁亭大舉進攻敵軍,徽勇聞聲先潰,太平軍毀敵營盤,陣斬許上達、徐榮。范汝杰由黟縣移兵休寧,23日克復之,并分軍至屯溪。徽州府告急,勇首夏寶慶帶領臺勇于24日行抵徽郡,扎營附城之河西橋。28日,太平軍在嚴鎮擊敗清軍。3月30日,范汝杰又在巖寺擊敗江長貴軍,占領徽州府城,歙縣知縣廉驥元自殺。浙江巡撫何桂清急派石景芬督帶浙江兵勇由昌化進扎徽境霞井。周天受、江長貴兩軍新敗之余,暫屯深渡。
向榮派楊瑞乾、鄧紹良帶勇2500余名由寧國繞至績溪援徽。另派都司馬永清舉兵500名于4月6日過浙境由威坪前進,嚴防太平軍入浙。面臨清軍大舉入援,4月9日夜,范汝杰撤離徽州府,由屯溪回駐休寧。石景芬派兵追擊。次日,石景芬督軍突襲休寧,范汝杰不敵,退出縣城,回駐黟縣。之后,又率軍于4月14日南克婺源。29日,石景芬約會周天受、馬永清等進犯婺源。次日,范汝杰退出婺源南入江西德興。
范汝杰軍轉入江西后,先后攻克興安、廣信、玉山等縣。5月中旬,進入浙江,先后占領常山、開化、遂安,于6月1日再入皖南,擊敗石景芬,再克婺源。范汝杰自浙返婺源后,分軍于6月2日,北上攻占祁門縣城。4日,太平軍棄守祁門,東克黟縣。6日,另支太平軍自婺源再克休寧縣城。周天受、都隆阿率兵進攻,6月22日,黟縣太平軍撤走,轉入休寧,集中兵力,增高城垣,在城內外密釘木樁竹簽,加強城防。
又有2000名太平軍自安慶南渡來援,作固守計。23日,清軍進扎漲山嶺。此后兩日,太平軍連續出擊,未勝。28日,鄧紹良馳援,親督兵勇反攻,雙方互有傷亡。次日凌晨,太平軍由西門突圍,撤往黟縣,休寧失陷。30日,前隊太平軍由黟縣再占石埭,欲攻寧國。后隊太平軍由祁門一帶散去,過黃山、九華山區北走。鄧紹良轉犯石埭,太平軍出戰遇挫,返城固守。清軍圍城猛攻,太平軍不支,撤出石埭。
參考資料: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宮中朱批奏折》、《軍機處錄副奏折》,《革命運動·太平運動》,南京大學圖書館藏縮微膠卷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檔案史料》(迄2001年已經出版26冊,其中第1—2冊,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年版;第3—26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朱學勤等纂《欽定剿平粵匪方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