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只需要點擊上方的藍字《梅州V生活》關注即可
今年高考,廣東梅縣東山中學考生何錦增取得了600分的成績,超出物理類本科錄取分數線164分。這個數字背后,是一個常人難以想象的奮斗故事。他戲稱自己是“鋼鐵俠”——因先天患有成骨不全癥(又稱脆骨病),骨折次數“數不勝數”,全身上下除頭部外布滿手術鋼釘。
對何錦增來說,高考成績單上的每一分都是向苦難宣戰的勛章。當同學們在操場追逐奔跑時,他在跌撞中練習站立行走;當同伴們在書山攀登奮戰時,他在病榻上對抗蝕骨之痛。而此刻,這個被身體禁錮的少年,憑著鋼鐵般的意志,在高考的答卷上投下了屬于自己的一束光。
母愛如舟:
脊背丈量求學路
何錦增的成長歷程令人揪心。還在母親腹中,產檢彩超就顯示他骨骼異常彎曲,在醫療受限之下醫生判定可能發生了骨折;出生后,他不止的啼哭讓家人憂心如焚,各種檢查指向了肋骨骨折的可能;一歲那年,右手的骨折聲,真正確認了他的病癥,并正式拉開了漫長治療的序幕。18年間,他全身骨折多達20余次;每當季節更迭或氣溫驟變,鉆入骨髓的神經劇痛常常席卷全身,幾近令他失去知覺……
何偉珍的微信名“一路逆風”,記錄著母子倆一次又一次跌倒后爬起的真實日子。為照料何錦增,何偉珍成為了全職媽媽,丈夫則遠赴廣州擔任汽車教練,靠著微薄薪資支撐兒子的治療費。從家到教室,是何偉珍12年來必經的“戰場”。她化身“人體擔架”,每日數次背負兒子上下樓,越發沉重的身軀壓彎了她的脊背,卻未能壓垮信念。最驚險的意外發生在高中一次晚自習歸途,“當時我感冒沒力氣,突然腳下一軟,我們直接摔下樓梯……”千鈞一發之際,何偉珍以身體為肉墊護住兒子,錦增在母親的庇護下毫發無傷,她卻從此落下心病:“我很自責,生怕一次失誤毀掉他一生。”
因為病痛,何錦增常常只能一個人待著。“過去獨處很煎熬,我不能像其他小孩那樣跑跳,甚至不能走路,我經常要躺在醫院的病床上,不能去上學。”何錦增坦言,他幼時常在病床上哭泣,向母親訴說委屈。但隨著年齡增長,他逐漸把苦難看作磨煉,心態越來越平穩。“那些打不倒我們的,終將使我們強大。”這是何錦增最喜歡的一句話,“我希望自己變得更好、更強,這樣就能保護媽媽、保護家人,給他們更好的生活。”
越挫越勇:
鋼釘淬煉少年光
幼時的何錦增,只能通過母親的脊背來感知世界,直到初中接受腰椎手術后,他才勉強能站立片刻,但頻繁的骨折仍迫使他長期住院治療。整個初中三年,病房成了錦增學習的主要陣地。“媽媽告訴我,讀書是唯一出路,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無法走進課堂,何錦增便轉向網絡自學,通過在線練習、老師同學課余輔導,并利用每次短暫返校的機會參加考試來檢驗學習成果。最終,他以優異的成績叩響了廣東梅縣東山中學的大門。
為了方便何錦增的學習和生活,東山中學特意在宿舍樓一樓為他和母親安排了單間。盡管如此,他的求學路仍布滿荊棘:長時間端坐考試是一種折磨;持續握筆會引發手部顫抖;陰雨天發作的神經痛常令他徹夜難眠,僅靠止痛藥勉強支撐學習;更因脆骨病導致牙齒發育不良,英語發音練習需付出遠超常人的努力……
“看他整宿疼得冒冷汗還堅持學習,我很心痛。”何偉珍屢勸兒子保重身體,但少年總倔強回應:“媽,我可以!”憑著驚人的毅力,何錦增將困難一一擊碎,最終在高考英語聽說考試中,一舉取得了18分(滿分20分)的優異成績。
何錦增和班主任古偉華合照。
“錦增是個很省心的學生。”班主任古偉華評價道。三年來,何錦增以積極的學習態度、堅強樂觀的精神和陽光的性格,成為班里深受喜愛的“團寵”,這份感染力也極大帶動了班級的學習氛圍。“作為學習委員,他永遠是班上讀書最大聲的學生,會毫無保留地分享學習經驗,上課從不趴桌瞌睡,晚修時常主動坐著輪椅來請教問題。”讓古偉華觸動的是,同學們不僅爭相與何錦增同桌,更主動協助他走動、如廁,甚至搶著背他上下樓。
“我能走到今天,離不開無數人的幫助和關愛。”何錦增的手指劃過志愿表上“深圳大學”字樣,填報了人工智能、漢語言文學等專業。他對未來的期待純粹而熾熱:“希望未來可以用專業所長服務社會、回饋關愛,成為一道照亮別人的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