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北大數學系研究生院畢業的高材生,漂洋過海到了美國,卻一頭栽進了紐約一家叫“賽百味”的快餐店后廚。這一扎下去竟是七年光陰,洗土豆、擇生菜、煮面條,日復一日。
沒人相信那個眼神總是凝向虛空的人曾是北大的學霸。同事們看新來的這個黑瘦東方人沉默洗菜碼肉的身影,頂多以為又是一個被命運風浪卷到這個窄小廚房角落的失敗者。
然而偶爾有異樣時刻發生。
午休匆忙,他有時從油漬斑斑的工作服中掏出寫得密密麻麻的草稿紙,上面如同神秘符號般的演算公式與眼前生菜盆、沾滿污垢的不銹鋼水池映照。他渾然不覺手指尖沾染的沙拉醬不小心染上了紙張,油跡像意外的花一樣綻開,竟與那些精確的數學符號融合于同一個空間了。同事們看不懂那些天書般的文字,也不關心——他們只知道,這東方人對溫度計比對笑容更有熱度,他盯著那幾片紙上如看命符的眼神,甚至比注視鍋里快要沸騰溢出湯水的面條還要專注忘我。
后來人們才得知那紙上寫著的,竟是世界巔峰處的難題。數學的珠峰,他竟膽敢在后廚油漬里就默默攀爬起來。
七年洗菜生涯他并不避諱——甚至當終于有大學愿意接納他做講師時,竟把這油煙繚繞的七年經歷堂堂正正寫進了自己履歷里。
他向來坦蕩。北大驕子本可安穩一生,卻決意渡海求學;而立之年與鍋灶為伴,卻從未折辱學問的孤峰。簡歷如白紙黑字映照出他的驕傲:他不憚書寫真實。
而命運在他58歲那年,才終于讓他在厚積薄發的沉寂之后綻放一鳴驚人——張益唐的名字,如驚雷般在數學圣殿中炸響。那道困擾了人類上百年的“孿生素數猜想”,被這把被七年煙火淬煉過的鋒利手術刀,干凈利落地剖開了核心。
如今,人生古稀將至,他背一只用了數十年的舊背包,帶著一身數學傳奇重返祖國。
中山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敞開懷抱,迎來這位七十高齡的新聘教授。
許多人不解:榮光披身,功成名就,為何古稀之年仍要重新跋涉?在第一次面對中大年輕學子時,老人家語氣卻透出頑童式的興味:“七十歲的老家伙來搶年輕人飯碗了”。滿座笑聲洋溢——這笑聲是給“老家伙”的致敬,更是對生命意志純粹的禮贊。他滿頭白發,可心里那只撲向曠野的鷹未曾收起翅膀。
你低頭看吧,洗不盡粉筆末末的那雙手,仍然帶有幾分當年后廚的煙火色。然而那雙眼睛啊——仍是不染塵埃地望著遙遠時空那些待解的謎。他的人生函數曲線永遠倔強地向著無窮高處延伸:每一道褶皺都藏著未知。
七十載旅程,唯有熱愛和追尋才是他永遠不滅的火炬,從未被廚房油膩或塵勞打斷。有人生就如此——永遠在出發,永不抵達終點,他們的使命就是要不斷穿越曠野,留下傳奇軌跡被后人追隨。
他是誰?他叫張益唐,數學界尊稱的“張神”,跟丘成桐、王虹和韋東奕一起“位列仙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