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醫美行業因一場價格戰而沸騰。新氧旗下“青春診所” 將艾維嵐童顏針,以5999元的低價推向市場,而圣博瑪官方指導價高達18800元/支 ,新氧直接將價格“腰斬”三分之二。這一舉措猶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瞬間激起千層浪。
圣博瑪迅速反擊,直指新氧青春診所存在非授權渠道采購、醫生未經品牌培訓、產品流通不明等問題,警示消費者其中潛藏的 “正品風險與操作隱患”。
但新氧毫不示弱,強硬回擊。從產品來源、醫生資質、采購流程、定價權等四大維度進行逐條反駁,強調自身一切合法合規,指責圣博瑪“無端抹黑”、“干涉定價權”。
此次“撕逼”大戰激發了投資者在資本市場的熱情。事情發酵至今,新氧市值大漲223%。
值得注意的是,在“青春診所”成立之前,新氧一直致力于打造為醫美機構服務的互聯網平臺。如今親自下場和客戶競爭,還惹怒上游品牌方,“童顏針”破價究竟動了誰的“蛋糕”?
01
業績起伏背后的真相
此次矛盾的核心,聚焦到了新氧去年末剛剛推出的輕醫美連鎖品牌“新氧青春診所”。
新氧青春診所宣布上線后,新氧在美股的股價并未有太大波動,但如今捅破了與品牌方的友好面紗,美東時間6月13日以來,新氧股價漲幅達223.25%。截至7月1日納斯達克收盤,新氧報收3.1美元/股,總市值3.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2.2億元)。
新氧轉型自營并非心血來潮,而是流量見頂、平臺盈利模式受擠壓下的“求生”之舉。
近年來,新氧的核心業務在進一步萎縮,顯出頹勢。實際上,2021年以來,其核心業務就遭遇收入持續下滑、月活躍用戶數腰斬等沖擊,營業收入也出現明顯下滑。
2020-2024年,新氧營業收入分別為12.95億元、16.92億元、12.58億元、14.98億元、14.67億元;凈利潤分別為0.06億元、-0.08億元、-0.66億元、0.21億元、-5.9億元,過去4年凈利潤曾有3年出現虧損,總虧損達6.64億元。
新氧營收負增長的主要原因在于傳統支柱業務“信息與預約服務” 遭受重創。
2024年,該業務收入從2023年的11.51億元降至9.29億元,同比大幅下滑19.3%,占營收比重也從過去的主導地位縮水至 63.4% 。曾經在2020年,信息與預約服務收入占公司營收的100%,如今卻成為業績下滑的關鍵因素。
這背后主要是因為抖音、小紅書等新興內容平臺大量分流醫美機構的廣告預算,這些平臺憑借豐富的內容生態和龐大的用戶群體,吸引了醫美機構的營銷投入。
同時,阿里健康、美團等綜合平臺憑借強大的流量優勢,也在搶占醫美市場份額,導致新氧平臺訂閱機構數量銳減。
與此同時,核心用戶數據也在不斷滑落。
遙想2021年第二季度,新氧移動端平均月活躍用戶數達到850萬人。到了2024年第二季度,這個數據變成了150萬,相比高峰期減少了80%。
離開的不止用戶,還有客戶。2024年第二季度,定閱新氧平臺信息服務的醫療服務提供者數量為1174家,而去年同期為1659家。
2024年初,新氧創始人金星曾放下豪言:
未來5到10年,努力讓1億中國人享受優質平價的醫美服務。
如今來看,這個目標依舊遙遠。
02
標題黨,蹭熱度,新氧的“發家”之路
新氧由金星創立于2013年,成立之初,醫美行業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消費者很難獲取真實有效的醫美機構和項目信息,行業內虛假宣傳、黑醫美橫行。
金星抓住這一痛點,打造了新氧平臺。新氧通過搭建一個醫美信息分享與交流的社區,讓消費者能夠分享自己的醫美體驗,同時也能了解到不同醫美機構的真實評價。這種模式極大地改變了醫美行業信息閉塞的局面,吸引了大量用戶。
在發展早期,新氧以線上業務為主,通過為醫美機構提供信息展示、預約服務等收取費用,構建起穩定的商業模式。2019年,新氧成功登陸納斯達克,成為“互聯網醫美第一股”,市值一度高達20億美元 。
但早年的新氧,也因內容問題飽受爭議。平臺上存在不少標題黨內容,為了吸引眼球,夸大醫美效果的描述屢見不鮮。
在消費者投訴方面,也有諸多證據顯示新氧平臺存在問題。
“在新氧醫美花28000元注射,做毀了我的臉?!?/strong>
這是消費者服務平臺“黑貓投訴”上,一條頗為醒目的投訴。
從描述中可見,這位消費者的怨氣頗大:
已咨詢律師,并準備一切上訴材料,也想讓各媒體平臺知道,新氧這樣店大欺客,不負責任,拖延不理的事件,一定維權到底!
這并非個例。在“黑貓投訴”上,新氧美容有386條投訴,集中在醫美事故、退款難、虛假宣傳等問題。
例如2024年9月,海南省海口市市場監管局披露的信息顯示,新氧平臺旗下的海南一線大咖科技有限公司,在“新氧”公眾號上發布未經審查的醫療美容廣告,違反《廣告法》相關規定,被海南省??谑惺袌霰O管局龍華分局處罰。
更早些時候,2021年10月,市場監管總局公布的《2021年度重點領域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典型案例(第三批)——醫美領域不正當競爭篇》顯示,新氧平臺上商家虛假宣傳、仿冒混淆、刷單炒信等行為。
更有甚者,因不實內容引發多起明星起訴事件。
高頻率的推文、雷人的語句、屢屢碰瓷“明星”,幾乎讓人以為,新氧才是娛樂圈的“吐槽大會”。
公開資料顯示,李冰冰、宋茜、張一山、楊洋、戚薇、吳昕、古力娜扎、吳奇隆、華晨宇、鞠婧祎……這些數得上號的明星,都曾排隊起訴新氧。
在2016-2017年,李小璐就因為肖像權糾紛起訴過新氧,法院判決新氧科技刊登致歉聲明,并判賠數十萬。
面對洶涌的輿論,“新氧健康在線”公眾號曾發布了一份《道歉聲明》,聲明中對新氧運營公眾號文章使用明星照片引起的網絡侵權責任糾紛道歉。
“蹭明星”背后,和新氧的盈利模式密不可分。翻看財報,新氧平臺信息服務收入一度占到總營收的70%以上。
營收如此依賴廣告,也就難怪它的公眾號要不斷蹭明星的熱點了。
03
結語
新氧與圣博瑪的價格戰,本質是醫美行業價值鏈重構的縮影 —— 當上游品牌試圖用價格壁壘維持高溢價,互聯網平臺正以 “價格透明化” 撕開行業信息繭房。
這場博弈沒有絕對贏家,新氧需在流量分流與轉型陣痛中證明線下業務的可持續性,而圣博瑪等廠商也必須正視渠道話語權轉移的現實。
但對消費者而言,新氧的“攪局”恰是打破行業暴利的重要嘗試。
從這個角度看,新氧以價格為矛挑戰上游,某種程度上是在倒逼行業回歸“產品價值優先”的本質。
然而破局之后更需重構。新氧若想將價格優勢轉化為長期競爭力,必須在品控體系、醫生培訓、服務標準化等“硬實力”上補課。
當醫美行業撕掉“暴利”標簽,真正以技術和體驗贏得市場,或許才是新氧與整個產業共同的破局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