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旅行,無論在大都市或小村莊,總能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紀念物。比如,不少教堂里有特別的紀念鐘或紀念碑,上面常刻有悼念辭,或密密麻麻鐫刻著戰場上浴血犧牲的當地將士姓名。在廣場或街頭,也有各種各樣的公共雕塑,讓人駐足仰望,緬懷先烈。顯然,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已深深植入人們心中。
時至今日,藝術家們仍以各種方式創作藝術品,來紀念這段不尋常的歷史。位于英國英格蘭北約克郡海濱度假勝地斯卡伯勒北灣步道上的大型金屬雕塑《弗雷迪·吉爾羅伊與貝爾森散兵》(當地人簡稱為《弗雷迪》,見下圖,作者供圖),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
2008年,雕塑家雷·朗斯代爾的忘年交弗雷迪·吉爾羅伊與世長逝,享年87歲。弗雷迪曾是肖頓煤礦區的一位退休老礦工。1945年4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之際,他作為英軍一員奔赴德國戰場,參與解救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中的戰俘。那里也是安妮·弗蘭克(《安妮日記》作者)被關押過的地方。弗雷迪曾親歷這段歷史,那些回憶伴隨終生。他的去世令朗斯代爾陷入憂傷,同時萌發了強烈的創作沖動。
藝術家用一塊塊焊接起來的耐候鋼片(也稱考頓鋼)塑造了一尊兩米多高的雕塑:弗雷迪坐在金屬長椅上,他面朝波濤洶涌的北海,仿佛對著往昔戰場的方向沉入長久深思。這一形象初看起來,猶如一位長者拄著手杖漫步海濱步道,走累了便坐到長椅上歇一歇。他并非高大挺立的英雄,更似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老人。
朗斯代爾這樣塑造,一方面因為弗雷迪是熟悉的老朋友,希望作品中的他依然保持生前的樣子;另一方面,這件作品也延續了藝術家一貫的戰爭題材創作觀念——戰爭并不遙遠,與每一個普通人息息相關,戰爭為人類帶來的創傷與痛苦至今未曾離去,絕非可以輕描淡寫的話題。從某種意義上說,戰爭的故事與我們生活中的人越近,越能顯現戰爭的殘酷。這尊雕塑固然是朗斯代爾向老朋友表達敬意,但它所承載的紀念意義早已超越個人,成為一座廣義的紀念碑,提醒人們勿忘所有在二戰中為和平浴血奮戰的士兵。
細心的觀眾會注意到,弗雷迪身旁留下一段長長的空位,這是藝術家有意營造的孤獨感:戰爭奪走了戰友們的生命,而那些曾經被俘、經歷重重創傷艱難歸鄉的幸存戰友,如今也大多不在人世。正是這份留白,讓后來者得以在空座位落座。此時此地,人們不僅能感受到老兵的莊嚴氣質,更可以把他想象為并肩暢談的友人。這里可陪伴,可追思,亦是反思戰爭的絕佳之處。
在塑造雕塑時,朗斯代爾有意讓人物佝僂著背,神情凝重。與許多戰爭幸存者一樣,弗雷迪也患有戰爭創傷后應激障礙,這在當時被稱為“彈震癥”。從戰爭中歸來的人已不再是原來那個人了!面對雕塑,人們心頭涌出難以言喻的沉重,對如今和平年代的安寧生活心懷深深的眷戀和感恩。
朗斯代爾出身于造船工人家庭,熟諳鋼鐵材料特點。他選擇耐候鋼材作為雕塑原材料,正因這種鋼材長期置于戶外時,會在表面形成一層薄薄的氧化物,產生焦糖橙一樣的銹色。由此,雕塑既與周圍環境逐漸融為一體,滄桑感撲面而來,又寓意著歷史記憶的沉淀與延續。藝術家以層層疊合的方式焊接、組合鋼片材料,不僅與其個性化的藝術風格一脈相承,也讓人聯想起電腦建模效果,令作品具有鮮明的當代特征。
2011年,這尊雕塑于海濱步道落成,來瞻仰的當地人與游客絡繹不絕。他們將弗雷迪·吉爾羅伊視為海岸的永恒守護者,尤其喜歡在夕陽西下時與之合影。老兵團體也在特定日子獻上鮮花、手寫紙條和勛章等紀念物,以表敬意。
英國游客曾在社交媒體上寫道:“《弗雷迪》不僅是一尊金屬雕塑,更是所有身歸故里卻心陷戰場的士兵化身。”這句話道出雕塑最動人的意義:它不僅凝固個人記憶,更喚起世人對戰爭之痛與和平之珍的深切體認。在北海的濤聲中,它將繼續無聲地講述,提醒來者銘記、追思,并珍惜這得來不易的寧靜歲月。
(作者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4日 17 版)
丁 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