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外資深的軍事分析與評論平臺--薩頓,根據一則公開照片,推測出了中國正在研制的大型四發噴氣式地效飛行器--“渤海怪物”的大致外觀。
其實這個奇怪的名字最早來源于蘇聯時期最著名的那個地效飛行器--“里海怪物”,當年也算是工程學上的一個杰作了。
不得不說,當年的蘇聯科學家還是很有些想象力的,經過多番風洞測試與實踐論證后,發現了機翼距離地面或水面的“地效區”這一現象,并成功計算出了與機身長度、機翼寬度等之間的比例關系,而在該高度下的飛行器升阻比能提高30%以上,可以托舉更重更大的飛行器進行高速機動,這引發了軍方的高度重視。
蘇聯于1966年造了第一個地效飛行器的原型機--“里海怪物”,準備設計用來突襲對抗美軍航母,不過最終還是因為存在諸多無法克服的技術問題,這個龐然大物未能服役并廢棄在了海邊,成為那個年代最大的軍事失敗品。
不過,蘇聯的這項技術研究還是給其它國家很多啟發,包括了美國與中國,雖然中國真正開始研究地效飛行器比較晚,大約是在90年代之后,但是軍事用途方面卻是目的性很強。
海軍方面當時就向研究方提出了開發一種200噸級的地效飛行器,分為導彈攻擊型與登陸運輸型兩種型號,前者希望可以裝具不少于8枚“鷹擊-82”反艦導彈,進行海上突防及掠海導彈攻擊;后者則希望可以搭載至少兩個滿編連隊的全副武裝士兵,用于島嶼間搶灘登陸,重點是臺灣。
一開始國內研究也是拿蘇聯“里海怪物”為藍本直接復制拷貝,稱之為“DFX200”型,但是實際全尺寸樣式測試中發現,這種地效飛行器抗風浪性能極差,3級以上海況就無法使用,意味著海浪稍大一點,超過0.5米就存在傾覆風險,基本不具備實戰價值。而美國當年研制的同類型飛行器也無法克服同類問題同樣被淘汰,海軍方面也就暫時放棄了此類大型地效飛行器的研究,轉向小型地效飛行器的民用為主了。
在民用小型化領域,這些年來,倒是涌現多款20座以下的小型地效飛行器,并有少量軍民共用,用于水面邊防巡邏。
近年來,更是隨著無人技術的突飛猛進,地效無人飛行器也研制成功,如彩虹-T1型(又被稱為“自殺巡飛彈”),算是彌補了海上雷達盲區外無人飛行器突防武器的空白。但是地效飛行器大型化研究近年來基本鮮有報道。
而從外媒曝光的此次“渤海怪物”地效飛行器照片來看,可能軍方近年來在地效飛行領域又有新的技術驗證突破,所以繼續在大型化建造上繼續積累經驗,尋求突破也不一定,畢竟地效飛行這項技術誕生已經接近百年,萬一被中國軍工人發現有百尺桿頭再進一步的地方也不足為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