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當我看到國軒高科那塊固態電池6分鐘充滿跑1000公里的數據時,第一反應不是興奮,而是”又來忽悠人了”。但仔細翻了翻技術資料,這回似乎不是PPT造車那套把戲。從比亞迪的兆瓦閃充到巨灣技研的3分58秒測試,整個行業都在朝著一個方向狂奔。這股勁頭,讓人想起當年智能手機干掉諾基亞的那個節點。
先說說這次的主角——國軒高科的金石固態電池。350Wh/kg的能量密度確實是個漂亮數字,比目前主流的三元鋰電池高出不少。關鍵是人家敢說預量產,不是那種”五年后見”的畫餅。從技術路徑看,固態電解質替代液態電解質,理論上能解決現在電池的安全性、低溫性能和快充瓶頸三大痛點。你說這技術含金量夠不夠?就是不知道成本控制得怎么樣,畢竟再好的技術賣不起價也是白搭。
比亞迪那邊也沒閑著,兆瓦閃充直接把充電功率推到1000千瓦。什么概念?就是你去服務區上個廁所買瓶水的功夫,車就充好了。這種體驗確實能打在用戶癢處,誰還愿意在充電樁前傻等一小時?不過話說回來,兆瓦級充電主要還是針對重卡、公交這些大家伙,乘用車用上估計還得等等。但這個技術路線的意義在于,它告訴市場電動車在補能效率上已經不輸燃油車了。
從用戶角度看,這輪技術突破最大的價值是徹底解決里程焦慮。以前開電動車跨城,得提前規劃充電點,現在6分鐘充滿1000公里續航,基本就是加油的節奏了。更重要的是,零下30度還能保持80%電量,這意味著北方用戶也不用擔心冬天電池罷工了。說白了,這些技術進步就是在補齊電動車相比燃油車的最后幾塊短板。你說這樣的電動車,還有什么理由不選?
當然,新技術總是伴隨著新問題。固態電池雖然好,但生產工藝復雜,良品率還沒完全穩定。而且超快充對電網的沖擊、對電池壽命的影響,這些都需要時間驗證。最現實的問題是成本,現在一塊普通三元鋰電池包還要好幾萬,固態電池的價格可想而知。廠家敢不敢把這個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消費者又愿不愿意為新技術買單,這都是未知數。
從市場數據看,新能源車滲透率已經破50%,這個節點其實挺關鍵的。歷史上任何一項新技術,一旦市場占有率過半,后面的增長就會進入加速期。燃油車現在的處境有點像當年的膠卷相機,技術本身沒問題,但大趨勢已經不可逆了。特別是這輪電池技術集體突破之后,電動車在性能、便利性上的優勢會更明顯。傳統車企要么轉型要么出局,沒有第三條路。
說到品牌策略,這次技術發布的時間點挺有意思。各家都選在年中密集發聲,明顯是在為下半年的產品鋪路。國軒高科、比亞迪、巨灣技研,這些都是產業鏈上游的玩家,他們的技術突破最終會體現在哪些車型上,這才是消費者最關心的。我猜測,明年應該就能看到搭載這些新技術的量產車了。到時候價格怎么定,續航能不能真的達到宣傳數據,這些都是實打實的考驗。
不過話說回來,燃油車也不是沒有反擊的機會。混動技術這兩年進步也挺快,而且在某些場景下仍然有優勢。加上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還需要時間,燃油車短期內還不會完全退出歷史舞臺。但長遠看,電動車這次技術突破確實是個分水嶺,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沒有里程焦慮、充電比加油還快的未來。
你覺得這次電池技術的突破,真的能讓燃油車加速退場嗎?還是說燃油車還有最后的翻盤機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