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一檔名為《華山論鑒》的節目特別火爆,不僅一眾鑒寶專家都變成了網紅,連民間來鑒寶的百姓都各有特色,什么國寶幫、全真派,什么故宮一件我一件。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宣德爐居然也出現在鑒寶現場。網友們議論紛紛,基本都是統一論調:肯定是純新的。畢竟,大家都知道,宣德爐是極其罕見、極其珍貴的。
相傳,明宣宗朱瞻基偶然在夢中見到了一尊造型古樸、色澤溫潤的香爐,那柔和的光澤與典雅的造型令他久久難忘。醒來后,宣宗對夢中的香爐念念不忘,恰在此時,暹羅國進貢了一批風磨銅,這為他實現夢中的香爐提供了契機。于是,朱瞻基下令宮廷御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參照皇府內藏的柴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設計和監制香爐。
明代,國力昌盛,文化復興運動蓬勃發展。隨著經濟的繁榮,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愈發強烈,禮儀制度也備受重視。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宣德爐的誕生,不僅是滿足宮廷祭祀、陳設的實用之舉,更承載著彰顯皇權、傳承文化的使命。而暹羅國進貢的風磨銅,以其優質的特性,為宣德爐的鑄造提供了絕佳的材料基礎。
在宣宗的親自督導下,工匠們選用金、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與風磨銅一起經過十多次的精心鑄煉。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每一次煉銅都傾注了匠人們的心血。最終,這批凝聚著無數人心血與智慧的宣德爐得以問世,它們造型典雅,銅質細膩,寶光內斂,甫一出現,便驚艷了整個宮廷,也拉開了宣德爐傳奇歷史的序幕。
宣德爐的獨特魅力
宣德爐之所以能在歷史長河中散發獨特魅力,其材質的選用可謂功不可沒。它選用的是風磨銅,這種銅原產于暹羅國,也就是如今的泰國。風磨銅質地優良,經過精心提煉后,純凈度極高,為宣德爐的卓越品質奠定了堅實基礎。
更為獨特的是,在鑄造宣德爐時,工匠們還加入了金、銀等貴金屬。這些貴金屬的融入,不僅僅是簡單的材質混合,更是一場材質特性的升華。金的華貴、銀的純凈,與風磨銅完美融合,使得宣德爐的質地細膩至極,如嬰兒肌膚般溫潤柔滑,觸手生溫。輕輕撫摸,仿佛能感受到歷史的溫度,以及匠人們對工藝的極致追求。
另外,宣德爐的制作工藝堪稱一絕,其制作過程極為繁復,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與智慧。據史料記載,銅料需經過十二次精煉,這在當時的鑄造工藝中是極為罕見的。每一次精煉,都是對銅質的一次升華,去除雜質,讓銅質更加純凈緊密。經過如此多次的精煉,宣德爐的銅質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細膩程度,這也是其區別于普通銅器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鑄造方法上,宣德爐采用了當時最精密的失蠟法鑄造。這種工藝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時期,它的精妙之處在于能夠制作出精度極高、光潔度極佳的器物,并且能夠完美展現復雜的造型和花紋。在失蠟法的鑄造過程中,工匠們先以蠟制成模型,再用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熱烘烤后,蠟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殼。再往內澆灌銅液,待銅液冷卻凝固后,敲去外層的泥范,一件精美的宣德爐便初步成型。
這種工藝不僅保證了銅爐的精度和光潔度,還能展現復雜的造型和花紋。無論是爐身的線條弧度,還是爐耳、爐足的精巧設計,都能通過失蠟法得到完美呈現。那些細膩的紋理、生動的造型,仿佛是大自然與工匠技藝的完美結合,讓人不禁感嘆古代工藝的神奇與偉大。
宣德爐的色彩之美,也是其獨特魅力的重要體現。史料記載,宣德爐擁有四十多種色澤,每一種都獨具韻味,令人陶醉。茄皮色,紫帶青黑,宛如成熟的茄子外皮,神秘而高貴;藏經色,黑黃似藏經紙,古樸而深沉,仿佛承載著千年的佛法智慧;褐色,黑白帶紅淡黃色,沉穩而內斂,展現出歲月的沉淀。這些豐富多樣的色澤,內融于銅質之中,從黯淡中發奇光,寶色內涵珠光,外現澹澹穆穆。
而且,宣德爐的色彩還會隨著使用環境的變化而發生奇妙的改變。在不同的光線、溫度、濕度條件下,它的色澤會呈現出微妙的差異,時而深沉,時而明亮,仿佛是一件有生命的藝術品,與周圍的環境相互呼應,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宣德爐的器型與款識
宣德爐的器型豐富多樣,每一款都蘊含著獨特的設計理念與文化內涵。其中,沖耳乳足爐造型規整,雙耳朝天,線條簡潔流暢,給人一種莊嚴肅穆之感。這種器型的設計靈感或許來源于古代祭祀儀式中對上天的崇敬,沖天的雙耳仿佛是在向上天傳遞著人們的祈愿。
橋耳爐,又稱“鳳眼爐”,其雙耳呈橋形,造型優美,曲線流暢。橋耳爐流行于明清時期,常被賞賜給古代高等學府,寓意授業解惑,通達如橋。想象一下,在古代的書院中,橋耳爐置于案頭,裊裊青煙升騰而起,為學子們的讀書時光增添了幾分寧靜與雅致。
橋耳爐
蚰龍耳爐則別具一格,爐耳蜷縮彎曲成蚰龍狀,栩栩如生,仿佛兩條靈動的小龍棲息于爐身兩側。據說這是皇帝最愛的宣德爐器型之一,其設計靈感可能源自對龍這一祥瑞之物的崇拜。蚰龍耳爐的爐腹扁錘,爐耳耳孔半圓立于兩側,整體器型規整,線條剛硬流暢,選用上等紫銅鑄造而成,細節之處十分精致,凸顯精湛工藝。
象耳爐的造型獨特,爐身兩側的象耳雕刻生動,仿佛大象的耳朵自然下垂。象耳爐的設計靈感來源于大象這一祥瑞動物,暗含“太平有象” 的吉祥寓意。在古代,大象被視為吉祥、太平的象征,將象耳造型融入宣德爐的設計中,不僅使香爐更具藝術美感,也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宣德爐的款識,是其身上的獨特印記,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官款中,“大明宣德年制” 最為常見,字體規整,結構嚴謹,筆法剛勁有力,字與銅胎融為一體,體現了皇家的威嚴與莊重。這種六字款識,不僅是宣德爐身份的象征,也反映了當時高超的書法藝術水平。據傳說,宣德款的“德” 字心上沒有一橫,當時有 “省一德” 之稱。關于這一說法,有人認為與明朝大書法家沈度有關,沈度的書法作品中“德” 字就沒有中間那一橫,皇帝喜歡這樣的寫法,下面的人也紛紛效仿。當然,也有不省一橫的“德” 字款識,這使得宣德款識更加豐富多樣。
除了官方款識,宣德爐還有許多私家款識。比如“玉堂清玩” 款,相傳 “玉堂” 為嚴東樓的字號,嚴東樓是嚴嵩之子。據說他收集了許多無款的爐子,然后刻上自己的名號。因此,“玉堂清玩” 款識多為刻款,從款識上比較容易分辨是刻是鑄。這些私家款識,不僅展示了當時文人雅士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態度,也為宣德爐增添了一份獨特的人文氣息。
款識對于鑒定宣德爐的年代和真偽具有重要意義。不同時期的款識,在字體、書法風格、排列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異。比如,明代宣德爐的款識字體較為剛勁有力,而清代仿品的款識字體可能會顯得軟弱無力或過于規整死板。此外,款識的位置、大小、深淺等細節,也能為鑒定提供重要線索。通過對款識的研究和分析,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宣德爐的歷史淵源和制作背景,辨別其真偽與價值。
宣德爐的收藏價值與市場行情(一)收藏界的寵兒
在收藏界,宣德爐可謂是備受矚目的珍品,享有極高的聲譽,被眾多收藏家視為夢寐以求的收藏對象。著名收藏家馬未都曾在節目中分享過他對宣德爐的獨特見解,他認為宣德爐的魅力不僅在于其精湛的工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更在于它所承載的深厚歷史文化內涵。馬未都的收藏經歷中,也不乏與宣德爐相關的故事。據說他曾經為了追尋一件心儀的宣德爐,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四處打聽其下落,最終如愿以償收入囊中。這件宣德爐不僅成為了他收藏館中的一件重要藏品,也讓他對宣德爐的研究更加深入。
還有一位收藏家,在偶然的機會下得到了一件宣德爐。當時,他只是被這件香爐古樸的造型所吸引,并未意識到它的珍貴之處。后來,經過專家的鑒定,發現這竟然是一件難得的真品。從那以后,這位收藏家便與宣德爐結下了不解之緣,他開始深入研究宣德爐的歷史、文化和收藏價值,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如今,他已經成為了宣德爐收藏領域的專家,他的收藏經歷也激勵著更多的人投身于宣德爐的收藏與研究之中。
宣德爐之所以備受藏家青睞,主要源于其獨特的魅力。它不僅是一件實用的焚香器具,更是一件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工藝品。其精美的造型、細膩的質地、豐富的色澤,無不展現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智慧。而且,宣德爐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它見證了明朝的繁榮與輝煌,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擁有一件宣德爐,就仿佛擁有了一段歷史,這對于收藏家來說,無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二)市場價格的走勢
近年來,宣德爐在拍賣市場上的表現十分亮眼,價格一路攀升,成為了藝術品市場中的熱門品類。2003 年,中國嘉德拍賣會上,著名收藏家王世襄舊藏的 31 件明清宣德爐以 1179.2 萬元成交,單件均價約 38 萬元。而到了 2010 年,其中 20 件重現北京匡時秋拍,成交總額飆升至 9844.8 萬元,單件均價突破 492 萬元,漲幅高達 12 倍。在 2019 年,一件清康熙宣德款青銅底九龍爭珠紋鼎在北京拍出了 3.05 億元的天價,刷新了銅爐類目的拍賣紀錄。
這些驚人的成交價格,充分展示了宣德爐在市場上的強勁需求和極高的價值。那么,影響宣德爐價格的因素有哪些呢?首先,年代是一個重要因素。一般來說,明代宣德爐的價格要高于清代及后世的仿品。因為明代宣德爐是由宮廷御匠精心制作,選用的是優質的風磨銅和貴重金屬,工藝精湛,品質卓越。而清代及后世的仿品,雖然在造型和工藝上也力求模仿宣德爐,但在材質和制作工藝上往往難以達到明代的水平。
品相也是影響宣德爐價格的關鍵因素。品相完好、無明顯瑕疵的宣德爐,價格自然會更高。例如,爐身沒有裂紋、變形,爐耳、爐足完整,款識清晰等,都是判斷品相好壞的重要標準。此外,器型和款識也對價格有著重要影響。一些經典的器型,如沖耳乳足爐、蚰龍耳爐等,由于其造型優美,深受藏家喜愛,價格也相對較高。而款識方面,官款的宣德爐通常比私家款的價格更高,因為官款代表著皇家的權威和品質保證。
宣德爐的市場價格還受到市場供需關系、收藏熱度等因素的影響。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收藏熱情的不斷高漲,宣德爐的市場需求也在不斷增加。而由于宣德爐的存世量稀少,尤其是明代真品更是鳳毛麟角,供不應求的局面進一步推動了價格的上漲。
編輯:魏東月
喜歡就點個【在看】吧
東方財經雜志 東方文化雜志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東方文化雜志(ID:dfwh_hk)
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