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政府宣布自2026年起實施“兒童·育兒支援金”制度,要求所有公共醫療保險參保者,無論婚育狀況,按收入分級繳費,用于補貼育兒家庭。由于單身和無子女家庭需繳費卻無法享受直接福利,該政策被民間稱為“單身稅”,引發軒然大波。
這一政策并非日本獨有。從韓國對高收入未婚者加稅,到俄羅斯征收無子女稅,再到中國個稅改革中“有孩家庭享受更多扣除”,全球多國正通過稅收杠桿變相“催婚催育”。面對相似的人口危機,中國會跟進“單身稅”嗎?
日本此次政策的核心是“社會共擔”,年收入200萬日元(約9.3萬人民幣)者月繳200日元,而1000萬日元(約46萬人民幣)高收入者月繳1650日元,資金用于兒童津貼、托育服務等。政府稱此舉是為應對少子化危機,2024年日本新生兒僅68.6萬,生育率跌破1.2,預計2070年人口銳減至8700萬。
然而,政策被批“治標不治本”,一是低收入單身者本就因通脹(如東京米價年漲93.7%)掙扎,額外繳費進一步擠壓其婚育可能。二是單身者認為政策隱含“未婚有罪”,加劇社會歧視。日本共同社調查顯示,42.1%民眾反對,30歲以下群體抵觸最烈。三是法國每年投入GDP的3%補貼生育,生育率僅1.87,說明經濟激勵難抵職場壓力、高房價等結構性困境。
盡管中國尚未出臺名義上的“單身稅”,但現行個稅制度已形成類似效果,子女教育、房貸利息等專項附加扣除使已婚有孩家庭實際稅負更低。例如,月入1萬元的單身者比同等收入的兩孩家庭多繳約20%個稅。
不過,中國的人口危機同樣緊迫,2023年中國總和生育率降至1.0,低于日本的1.2;60歲以上人口占比22%,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專家警告,若生育率持續走低,未來勞動力短缺、養老金壓力將拖垮經濟。
歷史證明,單純經濟懲罰或補貼難以逆轉低生育趨勢,比如韓國,對年薪2000萬韓元未婚者加稅20萬韓元(約1160元),2024年生育率微增但仍低于1.3,且引發公平性質疑。
中國的困境在于高房價(被稱“最好避孕藥”)、天價彩禮、職場歧視才是婚育攔路虎,智聯調查顯示,64.1%女性因“婚姻降低生活質量”拒婚,53.6%男性因“經濟條件”卻步。因此,真正的解藥在于降低生活成本,如保障性住房、教育免費化,提高男性育兒假利用率(日本目標2025年達50%)、消除“母職懲罰”,政策應服務生育需求而非催生。
日本“單身稅”的爭議,折射出少子化社會的集體焦慮。但若中國效仿,很可能重蹈“逼婚反致更抗拒”的覆轍。人口政策不是簡單的算術題,而是社會公平、經濟活力與個人自由的復雜平衡。
與其糾結“要不要收單身稅”,不如追問:我們能否創造一個讓年輕人敢結婚、愿生育的環境?當婚姻和育兒不再是“生存負擔”,而是“值得期待的人生選擇”時,稅收杠桿或許才會真正失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