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兒還得從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說起。那會兒蜀軍直撲祁山,木牛流馬運糧的招數都用上了,曹叡急吼吼派司馬懿帶著張郃、郭淮這幫人去擋。兩邊在鹵城干了一仗,結果諸葛亮突然撤兵。按說這時候該消停了吧?嘿,司馬懿偏讓張郃去追。張郃這人多精啊,立馬搬出兵法:“圍城得留活路,退兵不能硬追!”可司馬懿不聽,硬逼著他上。結果咋樣?蜀軍早就在木門谷的山頭上蹲好了,張郃一進埋伏圈,萬箭齊發,一支流矢“噗嗤”扎進他大腿——這位跟了曹家三十年的老將,當場交代了。
一、張郃到底有多厲害?
張郃死了,曹魏軍中一片哀嚎。有人嘀咕:“司馬懿是不是故意的?”要搞懂這事兒,先得看看張郃的分量。陳壽在《三國志》里夸他“識變量,善處營陳”,連諸葛亮都“憚之”——能讓諸葛頭疼的人可不多!
曹操更絕,直接把他比作韓信:“昔子胥不早寤……豈若微子去殷、韓信歸漢邪?”意思是張郃識時務,比伍子胥那種死磕的強多了。還有個叫魚豢的史官補刀:“劉備怕張郃,反而不咋怕夏侯淵。”好家伙,劉皇叔都發怵的主兒,能是善茬?
二、司馬懿的算盤:借諸葛亮的刀
張郃的資歷太嚇人了。從官渡之戰投曹算起,整整三十年!曹仁、夏侯淵、張遼……曹操那撥老兄弟早死光了,就他還能打。更麻煩的是,這人手握兵權,又是個直性子。
司馬懿那時正琢磨著給自家鋪路呢,張郃這種“老古董”活著,哪天蹦出來護著曹家,豈不是大麻煩?戰場簡直是天賜良機——讓你追潰兵,你追不追?不追是違抗軍令,追了就可能送命。橫豎都是坑!
三、《魏略》和《三國志》吵起來了
說到這兒,史書還打架呢。《魏略》寫得明明白白:司馬懿強令張郃追擊。可陳壽的《三國志》呢?含糊其辭,只說張郃“追至木門,中箭卒”,半個字不提誰下的令。
為啥這樣?我琢磨著,陳壽寫書時司馬家已經坐穩江山了,他敢寫司馬懿坑隊友?倒是《魏略》的作者魚豢是個硬骨頭,專愛揭曹魏老底。這么一看,司馬懿“借刀殺人”的嫌疑,怕是甩不掉了。
四、木門谷的伏擊:諸葛亮的“神來之筆”
諸葛亮這埋伏設得也夠絕。木門谷那地方,兩邊山高林密,蜀軍往坡上一蹲,魏軍進谷就跟進屠宰場似的。張郃大腿中箭,別說逃了,連馬都控不住。
有人問:“諸葛亮咋算得這么準?”咳,別忘了,他早把司馬懿的性子摸透了——此人用兵謹慎,但對付政敵時,下手比誰都快。蜀軍撤兵時故意露破綻,司馬懿果然上套,非逼張郃去鉆口袋!
五、張郃死后,曹魏的天塌了一半
張郃一死,曹魏軍中能鎮場子的宿將徹底清零。司馬懿哭得那叫一個慘,又是追封又是厚葬,可明眼人都看出來了——貓哭耗子假慈悲嘛!后來司馬家篡權,果然再沒人能像張郃這樣有威望、有兵權還死忠曹家的。你說這事兒巧不巧?
回頭想想,張郃之死像極了當年韓信。都是功高震主,都被“自己人”陰了一把。所不同的,韓信死在未央宮的麻袋里,張郃倒在了戰場上,死前還背著“抗命失利”的黑鍋。司馬懿這招“借刀殺人”,玩得是真臟……可歷史就這樣,贏家通吃,輸家連喊冤的機會都沒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