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建興十二年秋,五丈原的秋風卷過蜀漢軍營的帳篷,諸葛亮躺在病榻上呼吸微弱,第五次北伐的失利像一塊巨石壓在他心頭。
這位為蜀漢耗盡心血的丞相,知道自己時日無多,現在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身后蜀漢的安穩。
軍中諸將中魏延與楊儀的積怨像一根引線,隨時可能引爆內亂,
多年后,《三國演義》將魏延塑造成腦后有反骨的叛徒,說諸葛亮早有殺他之心,
但翻開正史,真相并非如此——諸葛亮臨終對魏延的處置,核心只有四個字:勢所必然。
魏延與楊儀的矛盾,不是一日之寒、
魏延是蜀漢少有的猛將,從隨劉備入川起,他就作戰勇猛屢立戰功,劉備奪取漢中后力排眾議讓魏延擔任漢中太守,可見對其信任。
史載魏延勇猛過人,但性格過于驕傲自負,誰都不放在眼里。
楊儀則是典型的文官,擅長統籌調度,負責軍隊的糧草后勤效率極高,但他心胸狹隘,與人相處常生嫌隙。
兩個性格截然相反又各有才干的人,在諸葛亮麾下成了死對頭。
魏延常在爭執時拔刀對著楊儀比劃,嚇得楊儀涕淚橫流,這種公開的沖突在軍紀嚴明的蜀軍里,早已成了隱患。
諸葛亮夾在中間左右為難,他既需要魏延的勇猛沖鋒,又離不開楊儀的后勤能力。
他多次調解,甚至讓費祎在兩人之間周旋,但矛盾始終沒能化解。
到了第五次北伐,蜀軍已經疲憊不堪,這種內部矛盾更成了諸葛亮的心病。
諸葛亮的病勢急轉直下時,他清楚自己一旦離世,蜀軍必須即刻班師,而撤軍的全盤調度,唯有楊儀能擔此任。
可前鋒主將是魏延,這就成了最棘手的難題。
彌留之際,諸葛亮密召心腹入帳,留下最后指令:
令魏延斷后掩護大軍撤退,還說如果魏延抗命不從不必強逼,大軍徑自南歸即可。
這道遺令自始至終未有半字提及要殺魏延,諸葛亮知道魏延主戰大概率不愿撤退,所以先給他一個斷后的任務,也算是對他的尊重。
如果魏延服從,撤軍就能有序進行,如果他不服從,大軍先走避免與他糾纏,這是為了保全蜀軍主力,而非刻意誅殺魏延。
為什么不直接安排魏延更高的職務?因為諸葛亮心里知道若讓兩人同掌兵權,必然雞飛狗跳。
當時蜀漢國力衰弱,北伐軍是蜀漢的命脈,絕不能因內斗潰散,他的遺命就是在保大軍、安魏延之間找平衡,可惜這個平衡太脆弱了。
諸葛亮去世后,魏延果然不愿撤退,他想繼續北伐,不愿因諸葛亮之死放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絕不肯受楊儀調度。
費祎見狀當即佯作贊同,稱回去便勸楊儀交出兵權,可轉身之后他便策馬疾馳回報楊儀。
楊儀得知魏延抗命,即刻依照諸葛亮遺命,率領大軍拔營撤退。
消息傳到魏延耳中,他怒火中燒,認定楊儀是故意排擠自己。
盛怒之下,魏延竟親率部眾搶在楊儀之前南撤,還下令燒毀沿途棧道,企圖斷絕楊儀大軍的歸途。
這一舉動讓原本的抗命之爭徹底升級為公開火并,兩人各自向成都遞送表章,互相指控對方謀反。
劉禪拿不定主意,問身邊的重臣蔣琬、董允。
這兩人平時就看不慣魏延的驕橫,更傾向于穩重的楊儀,于是上奏說楊儀可信,魏延不可信。
朝廷的態度成了壓垮魏延的最后一根稻草,
魏延率軍退到南鄭谷口準備在此阻擊楊儀,楊儀派王平迎戰喊話:丞相剛死,你們就敢內訌,對得起他嗎?
魏延的部下本就理虧,魏延成了孤家寡人逃往漢中,楊儀在途中斬殺魏延父子,隨后夷延三族,用最殘酷的方式泄憤。
從整個過程看,魏延之死,并非諸葛亮決意誅之,而是一系列矛盾激化的結果:
他與楊儀的積怨是根源,抗命燒棧道是導火索,朝廷的偏袒是推手。
諸葛亮的遺命雖然沒能阻止悲劇,但初衷是保全蜀軍,而非針對魏延個人。
魏延死后,楊儀并沒有如愿掌控蜀漢大權,他只被封為中軍師,沒有實權。
蔣琬、費祎等人逐漸掌權,楊儀心懷不滿常常抱怨,話傳到劉禪耳中,他被廢為庶民,不久后自殺。
一場內斗損失了兩位重要人才,諸葛亮苦心經營的北伐班底就這樣兩敗俱傷。
魏延之死的悲劇,與其說是個人的失敗,不如說是蜀漢小國寡民、人才凋零的必然。
諸葛亮的無奈,魏延的驕縱,楊儀的狹隘,最終都化作了五丈原上的秋風,吹散了蜀漢最后的希望。
參考資料:
1.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中華書局,1959年
2. 《三國志·蜀書·楊儀傳》,中華書局,1959年
3.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華書局,1959年
4. 呂思勉《三國史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5. 田余慶《秦漢魏晉史探微》,中華書局,2011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