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徒步、登山、露營等戶外運動日漸走入大眾視野,成為不少城市人休閑放松、親近自然的熱門選擇。
在社交平臺上,大量“輕松”“無門檻”“小白友好”的戶外活動招募信息吸引著眾多年輕人加入。不少團體還結合“交友”“聯誼”等社交元素,進一步拓寬了戶外運動的參與邊界。然而,表面看似休閑輕松的“輕戶外”,實則潛藏風險。
不少團體還結合“交友”“聯誼”等社交元素,開展聯誼徒步、交友爬山、homebar等活動。
報名流程便捷,安全環節常被忽視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大多數戶外團體通過微信公眾號、小程序、微信群或社交平臺組織發布,報名流程簡單高效。組織者會提前說明線路安排、出發時間、交通方式與團費細節,價格多在50元至300元之間,多為“全包價”。
報名者通常通過微信轉賬或小程序付款,隨后被拉入微信群,后續通知和裝備清單均在群內發布。一些團隊還提供登山杖、護膝、防曬帽等租賃服務,組織看似頗為專業。
但在“看上去專業”的背后,一些關鍵細節卻往往被忽略。例如,盡管招募頁面普遍標注“含保險”,但多數并未明確說明承保公司或保單條款。
在出發當天,隊員多在地鐵口集合乘坐大巴前往徒步地,部分大型團隊設有“前中后”三名領隊,但記者發現,不少團隊僅配備一名兼職領隊,且未受過專業培訓。活動過程中若發生掉隊、迷路、受傷等情況,常常缺乏應急響應。
貝女士參加的寧波蜘蛛嶺古道徒步活動全程大概10km,當日下了小雨,路途濕滑。
市民貝女士向記者分享了一次親歷的“驚險一日游”。她在社交平臺報名參加了一場前往寧波蜘蛛嶺古道的徒步活動,頁面寫明費用包含了保險和交通費用。付款通過微信轉賬完成,招募詳情中寫明:“本活動為相約出行,組織者不承擔任何責任。”
徒步當天伴隨小雨,山路泥濘松軟,還需穿越草木繁茂地段。貝女士說,全程大概10公里的路程,進行時并未意識到風險,只是覺得走的路有些太“野”,“快回到大巴車上時,聽說有人被螞蟥咬了,才開始緊張。”幾名團員腿部和腳踝處出現明顯血跡。貝女士回家換衣服時也發現自己襪子和褲腳處有血跡,便趕緊進行傷口處理,雖然觀察幾日后身體并無大礙,但她還是有些后怕。
當日途中經過草木繁盛、水流湍急處,貝女士認為螞蟥應該就是在這附近出現的。
當天的團隊中還有幾個家庭帶著孩子同行,孩子大多在10歲以下。貝女士說,現場領隊雖然用碘酒幫忙處理了傷口,也安撫稱“螞蟥吸血后會自動脫落,不必過度擔心”,但因缺乏事先提醒,不少家長情緒一度緊張,她也表示自己“如果早知道有螞蟥可能就不來了”。而且既然登山行程并不限制年齡,貝女士認為應對未成年人同行的特殊風險提前評估、充分告知。”
組織資質模糊,行業制度滯后
隨著徒步市場快速擴展,“誰能帶團”成了一個模糊的問題。按規定,組織包含交通、食宿、導覽等內容的戶外活動,原則上應取得旅行社資質,并接受相關監管。根據《在線旅游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第十條,經營旅游類服務的平臺和機構應依法備案。
但在實踐中,不少戶外團體打著“自由組隊”“AA拼車”的名義,實質上收費內容中卻含有車費、領隊費、保險等項目,已具備商業性質。收款方式靈活,微信轉賬、群內收款屢見不鮮,一旦出現事故,組織方可以輕易“免責”,而參與者則陷入維權難的境地。“很多團體默認發一份免責聲明就萬事大吉”,兼職領隊周先生透露,不少戶外組織的行前聲明常寫道:“活動為自愿參與,風險自負,組織者不承擔任何責任。”實際上,這類表述在法律上并非免責護身符。
中國登山協會設有“初級山地戶外指導員”培訓認證,但戶外領隊并非強制要求相關證書。
而領隊也并沒有什么準入門檻,雖然中國登山協會設有“初級山地戶外指導員”培訓認證,但相關證書目前并非強制要求,而且從培訓到考證,花費要超過三千元,不少領隊未持證上崗。記者以“兼職領隊”為由聯系了幾家戶外團體,均表示“無證也可帶隊”,只需“性格開朗、熱愛戶外”。“絕大多數都是戶外愛好者半路出家。”領隊周先生坦言,許多組織者并不熟悉應急流程,“如果遇到突發狀況,基本靠經驗與臨場反應處理。”
與國外相比,我國民間戶外活動仍缺乏統一管理體系。在日本、美國等地,進入部分自然保護區前需報備行程、登記名單,一旦逾期未歸,將觸發救援機制。部分國家公園還要求提前申請登山許可證,并提交詳細應急計劃。
相較之下,我國民間戶外活動仍處于較為松散的狀態。監管多集中在“事后處置”,對事前備案、路線審批、領隊資質等方面缺乏統一制度。2024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針對戶外探險游活動,提出應落實“誰發起、誰組織、誰負責”的原則,對造成嚴重后果的團隊人員依法追責。一些體育部門和行業協會也在探索備案機制、培訓體系和平臺審核責任,但整體仍處在起步階段。
目前,社交平臺會在類似的帖子上方增加內容提示,提示風險隱患。
在行業規范尚未健全之前,參與者也需增強風險意識,不盲目跟風輕徒步,在出發前也要主動了解路線地形、評估體力儲備、購買專業保險,并確認組織方資質與安全方案。
親愛的讀者,如果您在生活中遇到煩心事、憂心事、揪心事,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向我們反映求助——
原標題:《社交媒體上組“野團”爬山成風尚,需謹防戶外團“輕組織、重風險”》
欄目主編:毛錦偉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王一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