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元 303 年,瑯琊王氏府邸迎來新生命,家族按序為其取名羲之。誰也未曾想到,這個嬰孩日后會以筆墨重塑書法史千年走向。王羲之自幼拜入衛夫人門下研習書法,他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他遍臨秦漢 簡牘、張芝草書,將楚地簡帛的靈動與中原碑刻的沉雄熔于一爐,終在而立之年開創 “內擫外拓” 的筆法體系,名氣大過老師衛夫人,更是成為了后世學者的典范。
然而,王羲之的傳世之作中除了《蘭亭序》是長篇之外,其余的都是零散尺牘,且都極為散亂,唐代雖有《圣教序》等集字刻本,卻因拼湊失卻筆意連貫,加之石碑風化、拓本模糊,難以展現 “二王” 筆法真髓。直至五代十國,南唐后主李煜于澄心堂啟動書法搶救工程。
李煜他下令讓徐鉉、馮延巳等學者,讓他們去收集王羲之的法帖并以 “雙鉤填墨” 之技摹寫王羲之真跡,希望能將王羲之零散的手札尺牘給匯總起來,以便臨摹欣賞學習,經數年遴選,60 余幅精絕書作最終匯成一本書冊,此書冊就是《澄清堂帖》。
《澄清堂帖》最初應不是叫這個名,此帖是在南宋時,原拓本被施宿所得,他于泰州提舉茶鹽司廳堂 “澄清堂” 內對拓本進行了修復和裝裱,因此該帖被命名為《澄清堂帖》。此帖與《十七帖》相呼應,其內容一行一草,堪稱是后人學習魏晉筆法的范本。
《澄清堂帖》的內容極為豐富,總計包含王羲之的 60 余件作品,全卷展開長度超過 10 米,每件作品都各具特色,字數眾多且筆法精妙。其中的內容大多可見于《淳化閣帖》,但也有一些是《淳化閣帖》所未曾收錄的。
正因如此,《澄清堂帖》為研究王羲之書法提供了更為全面且多樣化的資料,成為了書法愛好者和學者們深入探究王羲之筆法的 “百科全書”。
公元975年當北宋軍攻破金陵之時,《澄清堂帖》隨李煜入汴京宮禁,從此該帖落入到了宋太祖趙匡胤之手,趙匡胤對帖中筆墨癡迷至深,甚至在他臨終之前竟下旨將原本隨葬于永昌陵,至此此帖曾一度消失于人間,但命運似乎不允許它從此消失,在北宋末年的一起盜墓事件中,此帖重見天日,輾轉落入收藏家施宿手中。他于泰州 “澄清堂” 重新拓印裝裱,讓法帖免于湮沒。
從此之后《澄清堂帖》遞藏有序,在八百年間歷經賈似道、王文治、翁方綱、吳昌碩等藏家之手,每一次流轉都伴隨著名家題跋:清代何紹基曾感慨其 “較之《淳化閣帖》更見右軍本色”,可見其在書法史上的分量。
明代時,書法家邢侗在文征明的停云館花三十千錢,買下了一本珍貴的書法帖。拿到手后,他找來當時有名的刻石師傅吳應祈父子,把帖子上的字跡精心雕刻到石頭上,做出了邢本《澄清堂帖》。這個版本可不得了,不僅集合了眾多書法精華,還仔細剔除了虛假的部分,被大家稱作 “密本”,甚至有人說世上再也找不到第二本,堪稱 “天下第一帖”。
時間來到 1960 年,利榮森先生心里一直裝著文化傳承這件大事,他決定把這份珍貴的書法帖捐給香港中文大學。這份書法帖一到學校,立刻成了寶貝,成了香港中文大學 “北山十寶” 里最珍貴的一個,還被國家列為 “珍貴古籍名錄”,評上了一級文物,能在學術機構里繼續發揮它的價值。
《澄清堂帖》的價值不僅在于收羅王羲之各體代表作,更以 “毫芒飛動” 的摹刻技藝留存了晉人 “空中取勢” 的筆法密碼 —— 起筆如驚鴻掠水,轉折似鐵畫銀鉤,行筆間 “剛柔相濟” 的韻律,恰是后世追尋的 “魏晉風度”。
正如王文治所言 “晉人神韻,賴此以傳”,透過斑駁拓痕,王羲之的筆墨早已超越書藝范疇,成為中國文化精神在傳承中革新、在散佚中凝聚的永恒象征。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