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中,王羲之的字以瀟灑妍美著稱,他擅長寫小行草、小楷,對于狂草、大草就“無能為力”了。央美教授王鏞就曾經指出:“王羲之的字寫不了大氣象的作品”并指出這是時代所限,不是王羲之個人的原因。
事實果真如此嗎?梁武帝曾評價王羲之字“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以龍、虎形容其字,正說明他做到了剛柔并濟、開合自如,雄強與內斂齊備。而且,如果我們欣賞《大道帖》以及《淳化閣帖》中王羲之其他作品,也能發現他完全可以寫大草,只不過見過的人太少了而已。
不過,大草和狂草是有不同的,而在近期,日本公開了王羲之一件狂草書,引發世人熱議。此作可以說“顛覆”了世人對王羲之的印象,它便是《天朗帖》,也即《草書黃庭內景經》。
作為王羲之僅存的狂草作品,書壇見過的人不足1%,甚至有些人還認為這是黃庭堅的作品。事實上,《天朗帖》曾被啟功先生鑒定過,認為它就是王羲之作品,只不過張旭、懷素、黃庭堅都從中汲取筆法,所以風格上相似。
此作不僅是羲之僅存狂草,也是他唯一存世的大字草書,更是整個東晉南朝僅存的大字狂草。全卷縱約26厘米、橫超過3米,洋洋灑灑數十行、近千字,字徑小的有4厘米,大的甚至有10厘米左右,一改昔日中正平和的基調,大開大合、狂肆縱逸,令人拍案叫絕。
張旭從此作中學到了筆畫的肥勁圓轉,懷素從中學到了絞轉連帶和起收無痕,而黃庭堅的“長槍大戟”“蕩槳筆法”,實際上也導源于此作,因此,稱《草書黃庭內景經》為狂草書的“祖師爺”并不為過。
此作筆法豐富,起筆藏露順逆出筆自然,入紙后旋即以中鋒行進,筆畫粗細對比明顯,輕重、遲澀、疾徐變化自然,有“錐畫沙”的勁挺,又有“屋漏痕”的澀勁。絞轉連帶,牽絲飛白更增添視覺張力。筆畫的中段因腕力震顫形成“枯藤盤曲”的質感。長捺提按幅度大,粗細鮮明。收筆驟提,較張旭、懷素更顯“力透紙背”的骨力,能訓練學習者對筆鋒的精準控制,糾正浮滑無骨。
結字上將“疏密聚散”推向極致。“天”字上橫夸張拉長,下部緊縮,捺畫疏朗,兜底穩住重心,這種因勢賦形的結構,可以看出王羲之對空間節奏極強的把控。孫過庭稱王羲之草書“變動猶鬼神”,此作既備狂草技法規范,又開以情馭筆的先河,學之能夯實筆力根基,又便于我們領悟張旭、懷素的草法。
而今,我們將此作進行了博物館級的超高清1:1復制,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便于您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