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福娃
很認可的一句話:“因病得閑殊不惡,安心是藥更無方。”
這是蘇東坡病中寫給友人這寥寥數字,遠非安慰之詞,實是生命體悟的濃縮。
在病榻之上,他竟道出“得閑”之“不惡”,更以“安心”為最妙良方——這便如一道幽微光芒,照穿了現代人那密不透風的忙碌囚籠。
我們分明未曾染上蘇軾那種身體之疾,卻深陷于一種更隱蔽、更頑固的病癥里:一種對閑暇近乎病態的恐懼,一種將“有用”奉為圭臬的集體迷狂。
現代人的“病”,其癥結恰在于對“閑”的莫名恐懼與深重排斥。
我們像被無形的鞭子抽打,以“忙碌”為勛章,以“有用”為唯一價值標尺。
手機電量低于20%便焦慮萬分,心靈能量卻常被耗盡到關機邊緣仍不自知。
閑下來片刻,內心便惶恐不安,仿佛生命在無端浪費。
于是,我們爭分奪秒刷手機、刷存在感,用虛假的“充實”填塞每一個縫隙,唯恐那片刻寧靜成為自己“無價值”的證明。
如此忙碌,究竟為的是什么呢?我們或許在奔忙中漸漸模糊了方向,只知不能停步,卻早已忘了為何出發。
那“有用”的執念,像一條無形的鎖鏈,將我們鎖在永不停歇的轉輪上,生命因此變得干枯而扁平。
我們追著所謂的目標拼命向前跑,靈魂卻早已被落在身后,喘不上氣來。
蘇軾那句“因病得閑殊不惡”的沉靜之音,如一聲警鐘。它揭示了一個令人心顫的真相:有時被迫的暫停,恰是生命自我修復的必要時刻。
當外部的喧囂與追逐被強行阻斷,我們才得以真正向內凝視,直面那些在奔忙中被長久忽視的自我褶皺。
那“閑”不是真空,而是一種生命的留白。它如一面鏡子,照見我們內在的焦慮、虛空與不安。
若沒有這“閑”的映照,我們怎會知道自己靈魂深處那隱隱的痛楚?又怎能察覺那所謂的“忙碌”,或許正是填補內心空洞的徒勞掙扎?
因此,東坡才道出“安心是藥更無方”。這“安心”并非消極遁世,而是穿透“有用”的幻象,洞悉生命的真實狀態后,所獲得的一種內在的泰然自若。
當“安心”成為我們存在的根基,外界的喧囂與逼迫便失去了操控我們的力量。
我們不再需要依賴外部永無休止的填充去證明自己的價值,而是擁有了內在的穩定與豐盈。
東坡的“安心”,是一種深刻的內觀與覺醒。它是對生命本質的洞見:我們并非工具,無需以“有用”來證明存在的合法性。
這份洞見,使我們在喧囂洪流中,仍能保有內在的定力與清醒。此時,“安心”便成為一劑根本良藥,治愈我們因價值迷失而患上的時代“空心病”。
我們雖無東坡身體之疾,但時代強加的心靈之病卻更需療救。
主動在生命的節奏中預留“閑”的空間,并非懈怠,而是為靈魂留出一塊得以呼吸、得以自我審視的棲息地。
當內心真正“安”住,我們才能超越“有用”的單一維度,獲得一種更為深厚、更有韌性的生命能量。
在那片主動創造的“閑暇”土壤中,讓“安心”的種子生長發芽。
不必等到命運強行按下的暫停鍵才被迫醒悟:最珍貴的藥方,其實就藏在我們對自己內在節奏的尊重里。
這“安心”之藥,不苦口,不昂貴,卻效力無窮。它治愈的并非某一處具體傷痛,而是整個生命狀態的根本失衡。
它使我們從“有用”的焦慮牢籠中解脫出來,得以重新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