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婦女報
若琦的畫作。受訪者供圖
鶯鶯在婚禮現場作畫。 受訪者供圖
□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李熙爽
假山嶙峋,花影搖曳,園林式的婚禮舞臺上一對新人莊嚴宣誓、深情相擁。臺下,賓客們的目光被另一幅畫面所吸引——巨大的畫框前,畫師鶯鶯凝神執筆,用細膩的筆觸與流動的色彩,將這轉瞬即逝的美好場景定格于畫布之上。
近年來,隨著“95后”“00后”成為婚禮舞臺的主角,追求個性與獨特體驗的新式婚禮悄然興起。在這股風潮中,婚禮繪畫師這一群體逐漸壯大,鶯鶯正是其中一員。依托于畫作的不可復制性與獨特的藝術魅力,婚禮繪畫師成為許多新人首選的“婚禮記錄者”,他們用手中的畫筆,捕捉溫情細節,定格幸福瞬間。
一份兼具浪漫與溫度的職業
有20余年繪畫經驗的鶯鶯,是一名資深的美術教師,很早就開設了個人繪畫工作室。2023年,她在為自己的婚禮搜索相關信息時,第一次接觸到婚禮繪畫師這一職業。“將我熱愛的繪畫與浪漫的婚禮結合到一起,從事這項工作一定非常幸福。”懷揣著這份憧憬,鶯鶯進入婚禮繪畫師行業。
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鶯鶯已用畫筆記錄下50余對新人的人生時刻。她的作品多為油畫和水彩畫,或描繪婚禮現場的莊嚴浪漫,或勾勒賓客們歡聚一堂的熱鬧瞬間。“一幅60厘米×80厘米或稍大尺寸的畫作,我通常需要四到六個小時才能完成。因此,我總會提前三四個小時抵達婚禮現場,先勾勒好畫作背景,待新人出場,再全神貫注地捕捉那些動人的光影細節。”歷時最久的一次婚禮繪畫,鶯鶯至今歷歷在目,“那是一場晚宴,我從中午12點畫到晚上9點,畫筆幾乎未曾停歇。”
除了現場作畫,部分婚禮繪畫師也會從事婚禮請柬等婚禮周邊的設計與創作,畫師若琦就專注于這一領域。作品以寫實風格水彩人像見長的若琦,從業多年,創作過上千幅婚禮畫作,也見證了行業需求的變遷:“早年間,我主要創作婚禮請柬、賓客海報等。近年來,新人的喜好更加多元,我的創作重心也隨之調整,轉向更具紀念意義的婚禮全家福和個性化伴手禮。”
無論是描繪哪種形式的婚禮記憶,想要真正打動新人,婚禮繪畫師都需要具備強大的共情能力。“如何將新人間流淌的脈脈溫情,精準而動人地投射于畫布之上,是對婚禮繪畫師的重大考驗。”鶯鶯告訴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現場互動是她最大的“靈感素材庫”,“我會仔細聆聽新人們的故事,觀察他們彼此注視的眼神,將他們的互動細節融入作品。”
在若琦看來,這份職業也是一項不折不扣的“體力活兒”。“為了畫好一幅婚禮全家福,我曾參考過40多張老照片;為了完成一幅新人合影,我曾連續作畫11個小時,實實在在地落下了一萬余筆。”雖然累,但也收獲了充實與快樂,“每次看到新人滿意的目光與笑臉,我都感覺自己的選擇沒有錯。很榮幸能參與到眾多新人重要的人生時刻,這不僅是一份浪漫的職業,也是一份有溫度的職業。”
定格的不是場景而是感情
自從成為一名婚禮繪畫師,鶯鶯常常被人詢問:“同樣是定格瞬間,畫作與照片有何不同?”每每遇到這類問題,繪畫師們往往會不約而同地提及一個詞——情感。“婚禮繪畫不是對現場的呆板復刻,更不是簡單地臨摹,它融入了新人的人生故事,也融入了繪畫師的創意與感情。”鶯鶯告訴記者。
婚禮畫作,能彌補新人的遺憾。若琦曾有一幅作品,讓婚禮現場的人都流淚了——那是新娘送給愛人的禮物。“新娘預約了一幅婚禮現場的全家福畫作,特別強調,將自己離世的公公也畫入。‘讓爸爸一同見證我們的幸福,讓我們一家在畫中團圓’。”作品畫到一半時,若琦接到了姥姥去世的消息,“我將對姥姥的感情傾注到畫里,讓畫中的一家人圍繞在老人身邊,將手搭在老人身上。”
婚禮上,新郎凝望著這幅畫,無聲地落淚了。新娘則對若琦說:“因為這幅畫,這場婚禮變得更完美、更有意義了。”
婚禮畫作,能承載新人的難忘回憶。“相較于一比一還原婚禮現場,新人們更希望畫作能展現獨特個性,將兩人共同的經歷、愛好和象征愛情的符號融入其中。”
一次,在接到婚禮約稿后,鶯鶯和新人溝通了許久,完整地聆聽了兩人的愛情故事,“最終,我將他們的回憶提煉為星星、月亮、浪花、鯨魚等符號,精心融入畫中。這些獨特的符號,讓畫作宛如一張記憶藏寶圖,封存著只有他們能解讀的過去。”
“與精準的照片相比,繪畫作品更具想象力。”鶯鶯告訴記者,在婚禮現場繪畫時,她會將讓自己感動的細節,用相對夸張的方式呈現出來,讓畫面的生命力、感染力更強。“有一位新娘對去世的姥姥、姥爺感情很深,她告訴我,是兩位老人教會她愛、陪伴她成長。”
為此,鶯鶯不僅將兩位老人的形象融入畫中,還在他們身旁畫上了一對象征婚姻幸福的燕子。“‘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如果兩位老人還在,也會為孫女送上類似的祝福吧。”鶯鶯說,婚禮畫作的生命力,正蘊藏于其不可復制的本質與這轉瞬即逝的靈感之中。
折射新人婚禮觀念的轉變
在全民拍照的時代,婚禮繪畫悄然興起,這一現象,為我們觀察當下年輕人的婚禮觀、審美趣味與消費理念打開了一扇窗戶。
如今,許多年輕人的婚禮已從傳統的“儀式性消費”向“意義性消費”和“體驗性消費”轉型。對他們而言,婚禮不僅是完成社會規定的程序,更是構建自我身份認同、進行社會關系展演、創造獨特文化資本的重要場域。
2024年,陳宇宙將繪畫師請到了自己的婚禮現場。在她看來,婚禮繪畫是一種流動的藝術呈現,也是一種儀式感的載體。“現場繪畫這一過程,本身就很重要。”為此,她與繪畫師商議,不僅為婚禮儀式作畫,還要為現場來賓創作一幅特別的“全家福”。當日,繪畫師用手機拍下每位嘉賓的照片,隨后在畫布上將人物逐一添加進去。賓客們聚集在畫師周圍,根據特征猜測畫中人物是誰,甚至興致勃勃地親手添上幾筆,現場氣氛十分熱烈。陳宇宙告訴記者:“現場繪畫變成了一場沉浸式的互動體驗,形式生動有趣,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效果超出預期。”
參加過多場婚禮的鶯鶯告訴記者,一些年輕人的中式婚禮,不僅在舞臺布景與新人服飾上下功夫,還會在現場設計猜燈謎、詩句互動等內容,用互動環節與精心營造的氛圍創造不可復制的集體記憶與情感連接。
若琦曾參加過一場小型婚禮,現場布景力求簡約,但在新人重視的環節——如接親游戲、婚禮繪畫等方面不吝投入。相比于宏大的場面,新人更關注個性表達:在婚禮請柬上標注來賓著裝色系,將精心設計的圖案印刻于喜糖盒,或是用心制作帆布包等別致的婚禮周邊……這一切都指向一個趨勢:年輕的新人們,正用能創造持久情感記憶、提供獨特體驗或承載身份認同的環節,探索婚禮儀式更多的可能性,開啟他們人生故事的新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