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向媒體展示中方的承諾:中國將“加快”向塞爾維亞出口電動汽車生產所需的關鍵礦物原料。這個看似平常的外交動作背后,是歐盟在“火燒眉毛”之際的緊急求救——他們無法以正常價格獲得稀土材料,生產線面臨停擺風險,最終只能輾轉求助塞爾維亞政府出面協調。
自2025年4月中國對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以來,歐盟提交的數百份許可證申請中僅有約25%獲批。多家零部件工廠被迫關閉生產線,整個行業庫存普遍不足6個月。若三至四周內無解決方案,更多生產線將陷入停頓。斯特蘭蒂斯在塞爾維亞生產的菲亞特熊貓和雪鐵龍C3等車型,每輛需消耗2-4公斤稀土材料。當正常供應渠道日漸枯竭時,這家全球第四大汽車制造商不得不放下身段,向塞爾維亞這個非歐盟國家緊急求援。此前武契奇曾公開表示。中方明確表態:任何出口限制都“不是針對塞爾維亞這樣的友好國家”。這簡單一句話背后,是中塞兩國十年如一日澆灌出的“鐵桿友誼”。
武契奇在“多瑙走廊”快速路通車儀式上講話
就在兩個月前的莫斯科,中國國家領導人會見武契奇時強調:“中塞兩國要保持戰略定力,傳承發揚鐵桿友誼,深化拓展互利合作”。中國企業在塞爾維亞承建的“多瑙走廊”快速路剛剛通車,武契奇稱之為“夢想的實現”和“未來之路”。當西方炒作“中國威脅”時,塞爾維亞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視中國為“最寶貴的朋友”。這種政治互信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通道。斯特蘭蒂斯選擇塞爾維亞設廠本是出于成本考量,如今卻意外獲得了“稀土綠色通道”。
中國這張稀土“王牌”的分量,源于中國數十年深耕形成的技術壁壘——全球69%的稀土開采和近90%的加工能力,使中國成為這個領域的“頭號玩家”。而歐盟在稀土危機中的被動局面,某種程度上是自身政策矛盾的結果。首先,北約秘書長鼓動成員國將軍費提升至GDP的5%,一邊參與遏制中國的軍事計劃,一邊又伸手索要軍工生產不可或缺的稀土資源。
其次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的同時,卻要求中國在稀土供應上“單方面讓步”。另外,歐盟《關鍵原材料法案》計劃到2030年實現本土稀土加工滿足40%需求,但當下遠水難救近火。這種戰略矛盾讓歐盟陷入尷尬境地——當塞爾維亞車企通過中塞友好渠道獲得稀土時,德系車企卻在支付三倍價格搶購澳大利亞貨源。
稀土危機正在改寫全球產業規則。特斯拉因釹鐵硼永磁體斷供推遲“擎天柱”機器人量產;豐田混合動力車改用替代技術導致成本激增25%、性能下降15%。這些陣痛迫使各國加速構建“去中國化”供應鏈。但技術積累需要時間,正如歐洲稀土進口商坦言:“除了與中國達成協議,未來三年內別無他法”。當斯特蘭蒂斯的生產線因塞爾維亞的“特殊通道”重新運轉時,在布魯塞爾決策者眼中或許格外刺眼——這張“塞鐵通行證”本可以屬于整個歐盟,但歐盟卻選擇了另一條路。
一邊跟隨美國在軍事上圍堵中國,一邊又抱怨中國不給稀土“開后門”。當西方抱怨中國“將稀土武器化”時,卻忘記了自己曾如何將5G基站污名化為“間諜設備”,如何用關稅大棒打擊中國電動車——全球化的世界里,每個不公正的舉措終將形成回旋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