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暑期,高校陸續開啟暑期參觀模式。近日,一則有關清華北大暑期開放的消息,引發各界關注。據悉,清華大學除周一為校園休整日外,周二到周日均開放校園。北京大學暑期校園開放時間為7月7日至8月16日。兩校均采取“抽簽+即時”預約的參觀機制,不向任何機構和個人收取費用。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游學古已有之,而今仍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教育形式,高校研學游項目尤其火爆。利用假期,讓孩子們到心儀的高校走一走,親身感受一下大學的氣息,激勵孩子們努力拼搏,是很多家長的質樸愿望。然而,很多研學機構往往以名校為噱頭吸引學生,其實大多是走馬觀花而已,甚至只是與校門合個影,根本就沒進入校園。
研學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既要有“游”,更要有“學”。作為一名中學教師,個人覺得學生高校參觀不應滿足于“到此一游”,而應成為點燃學術理想、啟迪專業認知、錨定人生方向的啟蒙之旅。
高考以后填報志愿,很多考生和家長都糾結不已。其實,就技術層面而言,有了教育部的“陽光志愿”信息服務系統和各地各校推出的各種“護航行動”,現在已經不是什么難事了。只要清楚自己想往哪個方向發展,結合分數和排名等因素,可以很快就搞定。一些學生和家長之所以舉棋不定,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兒是一大關鍵。
要想找到自己的“真興趣”,有時并非一樁容易的事情。對于很多接觸社會少、平時又沒怎么接受職業規劃教育的高中生,興趣容易受短視頻或者同學影響,很可能是“偽興趣”。要想驗證興趣的真偽,當然需要從平時加強職業規劃教育入手。
在設計游學活動時,除了參觀校園,更要安排聽科普講座、參與科研實驗、與高校師生交流等內容。唯有讓學生在聽、看、做的沉浸式體驗中觸摸大學精神的內核,才能真正實現從“參觀校園”到“認知專業”再到“發現自我”的價值躍升,找到自己的“真愛”。
令人遺憾的是,缺乏對專業內涵的鮮活呈現解構,恰恰是當前游學活動的突出短板。不少家長認為帶孩子看一眼計算機實驗室就算接觸“熱門專業”,卻不知人工智能專業的核心課程與編程培訓有著本質區別。同樣,“自動化”專業不僅是寫代碼,更是機械、電子、算法等的交叉融合。如果條件允許,中學應聯合高校設計“專業體驗包”,比如為理工科學生設置簡易科研課題,讓抽象的專業名稱轉化為可感知的實踐場景。
高校研學的終極價值,在于通過師生互動激活成長內驅力。有個朋友帶學生拜訪某名校時,一位研究機器人的博士生分享了他在實驗室連續調試幾個月的經歷,這種“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科研精神,就比任何勵志演講都更具感染力。反觀某些研學團安排的“學霸經驗分享會”,往往淪為標準化的“高分技巧”灌輸,失去了大學精神最本真的傳遞。
從教育本質看,高校參觀應是生涯教育的重要環節,不一定非要清北等名校不可,選擇與孩子興趣、能力相匹配的大學,或許更有利于培養孩子的專業興趣。高校研學游成為生涯規劃的“校準儀”,讓孩子們找到與時代同頻共振的人生坐標,比單純的“打卡清北”更有價值、更具深意。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