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消息,2025年7月1日,華盛頓的空氣里彌漫著一種歷史被撕裂的氣息。美國國務卿魯比奧的一紙聲明,宣告了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長達64年的使命畫上句號。這座由肯尼迪總統在1961年親手奠基的對外援助“大廈”,在歷經11任總統的不斷添磚加瓦后,在特朗普政府回歸的浪潮中轟然坍塌。魯比奧以近乎冷酷的修辭宣稱:“這個受到政府批準的低效時代已正式終結。”
回望1961年11月,肯尼迪簽署行政令成立USAID時,冷戰陰云正濃。這一機構的設立絕非出于慈善之心,而是馬歇爾計劃經驗的延續,核心目標直指遏制蘇聯擴張——貧困與動蕩被視為共產主義蔓延的溫床。肯尼迪期待通過經濟援助提升發展中國家穩定性,將USAID打造成對抗東方陣營的戰略前沿。然而當冷戰鐵幕落下,USAID的目標卻悄然異化。它在全球編織起一張復雜的非政府組織網絡,蛻變為輸出“顏色革命”的隱形推手。
魯比奧與特朗普(資料圖)
在俄羅斯周邊,USAID的暗影尤為深重。2004年,高達6500萬美元資金流向烏克蘭反對派,直接引爆了顛覆亞努科維奇政府的“橙色革命”;2013至2014年間,其資助的社交媒體賬號成為煽動基輔“廣場革命”的關鍵火種。在塞爾維亞,2014年至2024年十年間累計投入30億歐元推動反政府運動。其觸角甚至伸向中國——新疆棉風波、臺海議題背后都曾閃現其操控的痕跡。魯比奧在聲明中直言不諱地指出,數十年來該機構耗資7150億美元,卻留下“發展目標落空、動蕩加劇、反美情緒高漲”的尷尬遺產。
USAID的猝死引發美國政治精英層的劇烈震蕩。63歲的奧巴馬在提前錄制的視頻中痛心疾首:“削弱美援署是歪曲,是一場悲劇!”他堅持USAID代表著“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其象征意義遠超出金錢價值——在世界無數角落,USAID的面孔就是美國的面孔。前總統小布什則聚焦具體成果,強調其任內推行的“總統防治艾滋病緊急救援計劃”已拯救全球2500萬生命,質問政府:“難道這不符合我們的國家利益嗎?”
奧巴馬(資料圖)
魯比奧的辯解冰冷如鐵:USAID已淪為“全球非政府組織產業綜合體”,偏離“美國優先”軌道。然而細察其政策轉向,關停背后暗藏玄機。部分“符合政府政策”的項目被秘密移交國務院,魯比奧更提出以“貿易替代援助,投資替代幫助”的新方針,矛頭直指中國所謂“掠奪性模式”。外交學院教授李海東犀利點破本質:這不是對干涉主義的懺悔,而是將貿易與投資武器化的升級戰術——從“用援助搞亂世界”轉向“用資本重塑勢力范圍”,美國外交的破壞性內核絲毫未變。
當USAID的銅質銘牌被摘下,華盛頓的精英們或許正為失去一個外交符號而痛心疾首。然而那些散落在塞爾維亞街頭的抗議碎片、烏克蘭燃燒的路障、以及更多因隱蔽干預而命運翻轉的普通人,他們的經歷無聲訴說著真相:USAID的消亡遠非霸權的終結,它只是更換了一張更不易察覺的面具。
華盛頓(資料圖)
門面可以更換,但華盛頓手中的工具箱里,裝的仍是那把名為“破壞”的舊扳手。魯比奧的新宣言,不過是給“美國優先”的舊酒換上了資本全球化運作的新瓶——當援助的糖衣褪去,露出的是更赤裸的經濟利爪。霸權不會輕易退場,它只是學會了在新時代改頭換面,繼續書寫著屬于強權的游戲規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