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年齡做什么事,這話你是不是也經常聽到?
最近在小紅書上刷到一個網友的帖子,她說,在24歲這一年發現自己已經很久不幻想“明天”了。
“這一年漸漸發現人生并沒有所謂的岸,短暫上岸之后,不過是下一波漲潮,而你不得不馬不停蹄地游向下一個海岸,一個接一個,終其一生不過是在社會時鐘的規訓里泅游罷了。”
深受震撼的原因是,我發現身邊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一樣是社會時鐘里的“囚徒”。
社會時鐘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Bernice Neugarten提出的一個概念,指的是社會文化期望人在一生中的特定時間,按照特定順序完成一些人生重大事件。
通俗來說就是“什么年齡就該做什么事”。
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進一步將其定義為對生活事件的年齡分級預期。
比如:18歲上大學,22歲畢業工作或繼續深造,30歲前必須結婚生子,35歲前要事業穩定才算成功……
在社會時鐘的催促下,我們奮力向前。
仿佛只要比同齡人晚一步,人生就會遠遠落后。
但如果你問:大家是真的喜歡「被牽著鼻子走」的感覺嗎?
豆瓣的「逆社會時鐘」小組,每一個帖子都是一個大寫的“NO”,TA們勇敢地生活在自己的時區里:
在30歲的時候去求學;
在40歲的時候嘗試新的職業生涯;
在50歲新學習一門語言……
TA們逆向奔跑,與他人拉開“時區”。
不遵循社會預期,按自己的節奏生活——這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像“逆社會時鐘”小組里,真正實現逆轉成功的,只是鳳毛麟角。
但TA們向大家展現了,生活有無數種可能的活法,現在對人生的任何評判其實都太早。
今天,壹心理跟大家分享3個“逆社會時鐘”的真實故事。
也想告訴大家:
順逆皆不易,但你永遠都能做出屬于自己的選擇。
窮游一年后,
我活成了[反面教材]
@山海皆有靈,27歲,女
如果你問4年前的我:
畢業就去窮游,痛失應屆生金手指,你后悔嗎?
我肯定回答:
腸子都悔青了。
那時,總聽國外的朋友說gap year。
很傻很天真的我腦子一熱,也跟風去了。
摸過千米山頂上冰涼的雪絨花,看過百米深海處繽紛的珊瑚礁,踩過茶馬古道里前人留下的腳印,聽過澳大利亞野生袋鼠的出拳生風……
泰國TAO島
云南大理
365天一晃而過,我閱遍風景,歸來仍是少年。
——身無分文,連伙食費都要找老媽要,可不就是少年嘛?
窮游的時候,同學的「彩虹屁」張口就來:
佩服你的勇氣、羨慕你的生活、欣賞你的態度……
旅行回來后,發現這些人都是騙子。
不是買了車、買了房,就是結了婚、有了娃,最差也漲了一次薪。
個個都比我強!
看著自己一片空白的簡歷,聽著老媽戳心窩子的質問,我瞬間感受到了落差。
「必須找份正經工作,不然真成反面教材了。」
可我有啥優勢呢?
流浪一年?打卡12個國家?騎行西藏?
聽起來咋這么不著調呢……
如我所想,求職到處碰壁。
大企業不要我,小公司壓榨我。
年齡比應屆生大不說,工作閱歷倒沒多一分一毫,被領導罵成狗還克扣年終獎。
2年換了3份工作,越混越差。
那一兩年時間,我整顆心都攤在地上。
但如果你問現在的我,答案又不一樣。
大概在是前年吧,我意識到自己跟不上主流節奏了。
于是對自己說:
反正都掉隊了,干脆走自己的路吧!
我辭了工作,繼續窮游,陰差陽錯當上了青旅店長。
可能是每天都要和跟我一樣「不靠譜」的年輕人打交道吧。
這份工作,我做得如魚得水,還意外撩到了一個帥得能當50W粉網紅的小哥哥(嘿嘿,不給你們看)。
后來,為了不餓死自己,我開始直播帶貨。
雖然收入起伏得讓人膽戰心驚。
但一年下來,也算是比同齡人掙得稍微多一點。
總的來說,也不算后悔。
畢竟,最難的時候已經熬過來了。
如果時光倒流,我還會做出同樣的決定。
只是,會對那時的自己說:
別老想著玩,早點學個一技之長吧!
30歲辭職出國讀研,
重拾內心平靜
@天生我材,35歲,男
「端起碗吃飯,放下碗罵娘」是什么體驗?
看看我父母就知道了。
他們是最早讀大學那批人,包分配進了體制內。
勤勤懇懇一輩子,省吃儉用就攢出一套房,還不如曾經的吊車尾同學掙得多。
于是總覺得:
當初要是下海,三五個「小目標」不是事!
言必稱「別看你A叔叔現在光鮮,上學時都吃不上飯,還是我給他帶片片咸菜!」
「你B阿姨就是命好,嫁了個干工程的男人!」
受這種成長環境熏陶,我自然也很抗拒「體制」。
畢業后,我拒絕了大廠和大國企的offer,進了一家中型企業。
那時想的是:
大廠晉升難,不容易出頭;
小廠雖然不那么穩定,混個管理層還是簡單得多。
干了4年,得到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
好消息是:我真的升職了,雖然職位和我想的不一樣。
壞消息是:因為學歷太低,原本屬于我的職位,給了比我小一歲的應屆研究生。
此時,我的同學朋友們,多已經借著互聯網的東風青云直上。
甚至有人連著把兩家企業干上市,連拿兩份「上市包」,徹底實現財務自由。而他去的那兩家企業,當初在業內墊底,我們都一百個看不上。
我不禁想:
要是我當初也進互聯網就好了,混的肯定不比他們差。
這個念頭一出,我陡然嚇了一跳!
好像被父母附身了一樣,我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人。
或許是被刺激到了,又或許想逃避現實,我掏空積蓄,去韓國讀研。
飛機上的風景
期間認識了幾個中國留學生,年紀最大的已經50了,是一所高校的教授,老婆剛剛生二胎;
年紀最小的也有33,邊讀研邊創業,努力給孩子攢學費。
這讓總比同齡人慢半拍的我,也顯得沒那么格格不入了。
如今我已經年過35了,沒結婚,也沒混上管理層。在一家制造業大外企做技術,manager還是90后。
這些年,常有人問我:
為什么不留校?
為什么不進互聯網?
為什么不去做智能汽車?
夜深人靜之時,我也曾無數次這般捫心自問過。
是的,曾經有無數機會擺在我面前,但都被我精準地一一錯過了。
但看看現在的日子,起碼穩定輕松不加班,每年還穩定漲薪。
好像,也算可以了。
離婚后創業一敗再敗,
但我真的很快樂
@cici,45歲,女
40歲那年,我決定自主創業。
但直到注冊工作室時,都還不確定我到底要干什么。
離婚后,我什么都干過:
開過小吃店、干過微商、做過代購、當過導購……
最終,一事無成。
就像體內有「真氣」在到處亂撞,創業只是我發泄「真氣」的口子,不管做什么,就想把這股勁兒發出去。
這種心態容易碰壁,我轉型幾次都失敗了。
賠得不多,小20萬吧。人到40,也不會沒點積蓄。
但是在別人看來,我簡直「吃飽了沒事干」。
或許正是這不甘寂寞的性格吧,我相親好幾次都失敗了。
爹媽雖然沒說什么,背地里起急。
我有時會調侃他們:
皇帝不急急死太監。
吃過一次虧,好容易從火坑里跳出來,我可不想再那么隨便就跳進去了。
雖然,也很羨慕人家都有男人寵著。
但我堅持一個原則:
寧缺毋濫,遇不上對的人就搞錢!
雖然也沒搞得多成功,但折騰這件事本身,就足以讓我很快樂。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被困在社會時鐘里。
對TA們來說:社會時鐘是一種規訓,更是一種保護:
畢業就結婚,最好還能拉上表姐堂妹當伴娘,看到大家都在對的時候做對的事,內心多么有安全感啊;
3年抱倆,閨蜜也紛紛變「娃友」,老人直夸「生得早就是生得好」,走在街上,也能睥睨單身狗。
只要能跟上社會時鐘,就算不是“人生贏家”,至少也活得無可指摘了吧。
但是,在午夜夢回的時候。
很多人又會羨慕著別人“灑脫”的人生,想象自己或許也能擁有“另一種幸福”。
其實,社會時鐘本身并沒有錯。
只是,我們也要找到屬于自己的“時區”。
它跟年齡無關,只和你的體驗有關。
比如想旅游,就開開心心去玩個夠;
想談戀愛,遇到合適的就積極主動去爭取;
想學一門技能,可以先去了解、體驗,只有行動起來才能知道自己適不適合……
就像海莉·麥克吉在她的新書里面說的:“年齡只是一種感覺。”
而生命允許一切發生。
我們也有權利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嘗試各種跟世俗價值格格不入的人生道路。
如果你還是忍不住對未來焦慮,那就多鼓勵自己:
“上天為每只笨鳥,都準備了一根矮樹枝。”
接著記得在內心,為每一次勇敢的自己燃起火焰。
正如那首很火的小詩里寫的:
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發展時區。
身邊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
但其實每個人在自己的時區,有自己的步程。
不用嫉妒或嘲笑他們。
他們都在自己的時區里,你也是!
生命就是等待正確的行動時機,
所以,放輕松。
你沒有落后,你沒有領先。
在命運為你安排的屬于自己的時區里,一切都很準時。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芒來小姐
編輯:青橙、 張敬 、 老啊嘛、笛子
圖源:anna rye、網絡
生命的進程并非一條直線,而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可能性。
如果你也想找到屬于自己的時區,把握自己的人生節奏,不妨從學點心理學開始。
學習心理學,可以助你更好地認識自己、厘清自己真實的內在需求,增強內在力量。
當然,學習心理學的意義還遠不止這些。我們還可以通過心理學去豐富精神世界、找到人生的方向,甚至可以開拓靠譜的副業探索之路,成為一名專業的心理咨詢師!
如果你對心理學感興趣
想要學習心理學,助人渡己
想要成為心理咨詢師,探索第二職業
點擊添加壹心理·規劃師
↓ 即可免費領取「1V1職業規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