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為什么打了三年還不收手?原因主要有三點
第一,目標變了,仗就越打越久。
剛開始的時候,誰能想到這仗能打這么久啊?2022 年剛開打那會兒,俄羅斯喊的是 "特別軍事行動",目標挺明確的,一是讓烏克蘭保持中立,別加入北約;
二是對烏克蘭進行 "去軍事化" 和 "去納粹化";
三是保護頓巴斯地區說俄語的老百姓。
那時候俄羅斯估計想著,以自己的軍事實力,速戰速決不成問題,說不定幾個月就能把事兒搞定,跟烏克蘭簽個協議,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可誰知道,烏克蘭背后有西方各國撐腰,美國、英國、德國、法國這些國家,不停地給烏克蘭送武器、送錢,啥反坦克導彈、防空系統、無人機,能給的都給了。烏克蘭有了這些支援,抵抗得比俄羅斯預想的要頑強得多。俄羅斯一開始的閃電戰沒成功,戰爭就進入了僵持階段。這時候,俄羅斯的目標就慢慢發生了變化。
原來可能只是想教訓一下烏克蘭,讓它別投靠北約,現在一看,不控制更多的領土,根本沒法保證自己的安全。比如說克里米亞,2014 年就加入俄羅斯了,俄羅斯得確保克里米亞的安全,就得控制周邊的地區,像赫爾松、扎波羅熱這些地方,就成了必爭之地。
而且,隨著戰爭的進行,俄羅斯國內的輿論和政治因素也起了作用。普京政府一開始可能沒打算長期打仗,但戰爭拖下去,國內對于勝利的期望越來越高,要是輕易收手,面子上掛不住,國內的支持率也可能受影響。
所以,俄羅斯不得不調整目標,從最初的有限軍事行動,變成了要在戰場上取得更大的優勢,甚至想通過控制更多的領土來增加談判的籌碼。比如說,現在俄羅斯實際控制著烏克蘭的頓涅茨克、盧甘斯克、赫爾松、扎波羅熱四個州,這四個州總面積差不多 9 萬平方公里,相當于一個匈牙利的大小。俄羅斯要是現在收手,就得放棄這些控制的地區,這顯然是它不愿意看到的。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俄羅斯騎虎難下了。這仗打了三年,雙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俄羅斯的士兵傷亡不少,經濟也因為西方的制裁受到了影響,能源出口受限,通貨膨脹居高不下。可要是現在突然撤軍,那之前的犧牲和付出算什么呢?國內的老百姓能不能接受?政府的威信又該怎么維持?對于普京來說,這不僅僅是一場軍事行動,更是一場政治博弈。
一旦撤軍,烏克蘭肯定會在西方的支持下迅速恢復,甚至可能加入北約,這對俄羅斯來說,相當于家門口放了一堆炸彈,安全威脅更大了。所以,俄羅斯只能硬著頭皮接著打,希望能在戰場上取得更多的優勢,讓自己在談判桌上有更多的話語權。
再加上西方各國一直在拱火。美國和北約明里暗里支持烏克蘭,不斷提供先進的武器,甚至有一些西方國家的雇傭兵直接參與到戰斗中。俄羅斯覺得,自己面對的不僅僅是烏克蘭,而是整個西方陣營。
如果這時候收手,就相當于向西方低頭,以后在國際上的地位肯定會一落千丈。而且,北約東擴的問題一直是俄羅斯的心病,烏克蘭要是加入北約,北約的導彈部署在烏克蘭,幾分鐘就能打到莫斯科,這是俄羅斯絕對不能容忍的。所以,俄羅斯必須通過這場戰爭,來阻止北約的進一步擴張,維護自己的戰略安全空間。
另外,從歷史和民族情感的角度來看,俄羅斯對烏克蘭有著特殊的感情。烏克蘭在歷史上長期是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蘇聯時期也是兄弟加盟共和國。俄羅斯人心里可能覺得,烏克蘭跟自己是一家人,現在烏克蘭投靠西方,背叛了兄弟情誼,俄羅斯有一種被背叛的感覺。這種民族情感上的因素,也讓俄羅斯政府很難輕易做出讓步,必須要讓烏克蘭回到自己的影響范圍內。
還有一點,就是現代戰爭的特點決定了戰爭很難快速結束。現在的戰爭,不是以前那種短兵相接的傳統戰爭,而是包含了信息戰、網絡戰、經濟戰等多種形式的混合戰爭。俄羅斯和烏克蘭背后都有強大的支持力量,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能源封鎖,這些都讓戰爭變成了一場持久戰。雙方都在比拼耐力,看誰能撐到最后。
說白了,俄羅斯一開始可能想著打一場有限的戰爭,快速達到目標就收手,沒想到遭到了烏克蘭的頑強抵抗和西方的全力干預。隨著戰爭的發展,俄羅斯的目標不斷調整,從最初的止損變成了追求更大的勝利,再加上國內政治、國際壓力、歷史情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讓俄羅斯陷入了騎虎難下的局面。
這場戰爭已經不僅僅是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沖突,而是東西方陣營之間的一場博弈,要想結束,還需要各方都做出妥協和讓步。但目前來看,雙方都還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所以這仗可能還得繼續打下去,受苦的還是兩國的老百姓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