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慫了哈馬斯累了,但胡賽還在發力,成功炸斷以色列機場,叫囂美國
在伊以沖突進入“政治階段”、伊朗停止報復、哈馬斯陷入消耗后,所有人以為這一輪的反擊浪潮已經結束了。可沒想到,最不被看好的胡塞武裝,卻還在往火上加柴。
7月1日晚,也門胡塞武裝發射一枚“巴勒斯坦-2”型高超音速導彈,精準命中以色列本·古里安國際機場,造成以色列空域短暫關閉、航班大面積延誤。這一擊,不但打疼了特拉維夫,也直接撬動了美以防線的神經。
這一次,胡塞沒有說空話。
特拉維夫驚雷,以軍防空失守
據美以官方確認,本次襲擊中,導彈成功繞過“鐵穹”和“魔杖”系統的聯合攔截,直接打穿機場區域的防護帶。以色列防空部隊之所以反應遲鈍,很大程度上是對胡塞武裝的攻擊方向預判失誤。此前所有主力部署基本都集中在防范黎巴嫩南部與加沙,紅海方向的空防基本靠美國預警。
換句話說,這不是胡塞第一次打過來,而是以方根本沒想到,它還能打得這么準。
與此同時,胡塞的無人機也同步出動,對阿什凱隆、埃拉特等地實施了低空飽和攻擊,雖然沒有造成重大損失,但持續干擾了以色列南部的雷達部署。
以防長卡茨的回應是:“打碎德黑蘭的蛇頭之后,輪到胡塞的尾巴。”語氣激烈,但很難掩蓋防線失效的被動。而美國駐以大使赫卡比則更加直白:“我們原以為攻擊已結束,也許B-2轟炸機確實該去也門走一趟。”
這是美方少見的公開“點名”。
三種人里,胡塞成了唯一“活躍戰力”
這輪沖突發展至今,原本前臺的三個角色——伊朗、哈馬斯、胡塞,已經明顯出現分化。
伊朗表面勝利、實則急剎車,和談意圖越來越明顯;哈馬斯在加沙被以軍切割得七零八落,早已進入“打一天算一天”的階段;反倒是胡塞,一邊頂著西方空襲,一邊持續向以色列輸出實質性打擊,節奏未亂,戰意不減。
這不是偶然。胡塞具備幾項伊哈都不具備的優勢:
第一,距離遠但位置好。 也門西北部山區地形復雜,以色列想要實施外科手術式打擊,首先需要跨越沙特與紅海,其次還要面對胡塞自建的防空與干擾系統。就算是美軍,也多次在紅海遭遇“拖鞋軍”的無人艇與彈道導彈,吃了虧。對于以色列來說,打也門,遠比打加沙、打黎巴嫩難度大得多。
第二,信仰強、組織穩。 胡塞不光是準軍隊,還是準政權。他們深植扎伊迪派政治結構與社會網絡,數十年苦熬出一個“國家級武裝組織”,哪怕被圍剿、被轟炸,也有群眾基礎和動員能力,不像哈馬斯那樣孤立無援。
第三,導彈實打實。 胡塞已經從“火箭彈組織”演化為具備遠程打擊能力的戰區力量。此次打擊本·古里安機場的“巴勒斯坦-2”型導彈,其性能已進入高超音速門檻,不再是靠伊朗“手把手供應”的粗制彈體,而是自主制造、可控打擊。這一點,是以色列最怕的。
胡塞已經成了美國的“難題”
美國不想打胡塞,但不得不承認,紅海控制權已經部分旁落。
B-2轟炸機是否會出現在也門,目前還只是外交語言。但美國海軍面對胡塞襲擾已經極度疲憊。從去年至今,美軍第5艦隊損失了至少三架MQ-9“死神”無人機,以及數十次航道封鎖、驅逐艦臨時規避等“非戰爭傷亡”。
胡塞更會“搞事”。比如直接用無人機“迫使”美軍航母緊急轉向,造成三架F/A-18“超級大黃蜂”戰機損毀入海。正面打不過你,側面讓你“自己犯錯”。
他們知道對手不敢入侵本土,所以就不斷試探紅線。你打我機場,我就襲擊你油輪。你空襲我雷達站,我就瞄準你駐扎港口。以攻代守、以擾代打,戰術上“土”,戰略上卻精準。
以色列接下來的難題
胡塞的高調行動暴露了一個問題:以色列表面贏了伊朗,其實沒解決麻煩。
哈梅內伊的“停火”只限于導彈與無人機,但胡塞的打擊并不在伊朗控制之下。即便伊朗愿意停火,胡塞也未必聽命。中東的新格局正滑向一個危險方向——反以勢力的“非國家武裝”接管了第一線。
伊朗成了“軍火庫”,胡塞成了“行動隊”。而以色列,如果繼續忽視“次戰場”,恐怕機場不是最后一次中斷,下一次,可能是港口、天然氣平臺,甚至軍事指揮系統。
胡塞未必能贏,但足夠讓你輸不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