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空軍流傳著一個悲壯的戰術構想——“八換一”:以八架殲-7、殲-8戰機圍攻一架美軍F-22,寄望于耗盡對方彈藥后創造一次擊落機會。
三十年后,當美國智庫CSIS的兵棋推演得出“中國2000枚東風導彈齊射下,美日戰機可能連起飛機會都沒有”的結論時,歷史的天平已然傾斜。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的推演報告,描繪了一幅令美軍脊背發涼的場景:一旦臺海生變,中國火箭軍將在數小時內向第一、第二島鏈的美日軍事基地傾瀉導彈暴雨。嘉手納、安德森等關鍵空軍基地的跑道、機庫和后勤設施,將被東風導彈精準“手術刀”肢解。
推演數據顯示,美日可能損失近400架戰機——包括最先進的F-35和F-22——相當于其亞太空中力量的三分之一。更致命的是,這些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戰機甚至來不及升空,就被釘死在跑道上。戰機若不能起飛,與廢鐵無異。
東風導彈的威懾力源自其“多維度打擊”體系:東風-21D/26反艦彈道導彈將射程覆蓋延伸至4000公里,迫使美航母退至第二島鏈外;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則以10馬赫的“乘波體”突防能力,被美軍稱為“無法攔截的噩夢”。
這2000枚導彈的飽和攻擊不僅是數量的碾壓,更是技術的降維打擊。北斗衛星導航將精度提升至10厘米級,CL-20高能炸藥使戰斗部威力倍增。
當伊朗用200枚老舊導彈就能突破以色列“鐵穹”時,西方防空體系在中國更先進的導彈面前形同虛設。
面對東風導彈的威脅,美軍陷入戰略困境。亞太基地位置對中國單向透明,且缺乏堅固掩體;分散部署雖能減少損失,但關島等核心基地仍在東風-26射程內。
更棘手的是軍工產能的懸殊:美國LRASM反艦導彈庫存僅84枚,年產量不足百枚。而中國憑借占全球55.7%的造船產能和56座十萬噸級船塢,軍工機器一旦開動,導彈產能呈指數級增長。
蘭德公司另一份報告點破殘酷現實:若與中國高強度對抗,美軍可能因彈藥耗盡和后勤崩潰,“七天內像法國一樣光速投降”。
中國火箭軍的威懾邏輯本質是“不戰而屈人之兵”。CSIS報告指出,這種反介入能力迫使美軍在介入臺海前三思:一旦航母被擊沉、基地被摧毀,美國不僅會失去亞太霸權,本土還將面臨東風-41洲際導彈的威脅。
當東風-26射程覆蓋關島,東風-17突破所有現役反導系統,西太平洋的軍事平衡已被重構。正如兵推所揭示的——戰爭未啟,勝負已定。
兩千枚東風導彈的威懾密碼,既非好戰宣言,亦非恐嚇訛詐。它承載著一個古老民族的生存智慧:以實力贏得尊重,以威懾守護和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