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最近俄羅斯在和中國打交道的時候,越來越直接了?尤其是在基建領域,剛一有點大動作,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拉中國進場。
但話說回來,真遇上俄羅斯這波百億美元級的大單,我們是不是就該頭腦一熱、二話不說、擼起袖子上?烏克蘭情報局又拋出了一個重磅消息,說俄方準備邀請中企參與克里米亞刻赤海港和多努茲拉夫湖的建設,總盤資100億美元,還直接點名說是想借中國力量。
消息一出,國內外的解讀全來了。有的說這是中俄鐵桿,有的說是戰略信號,還有的直接批評中國要小心“入坑”。但回頭細看,俄方真有咱想得那么簡單嗎?這局里有沒有暗藏的門道?中國該不該答應?
其實,俄羅斯這次的“基建大單”,表面上是合作,實則急切。
看看現在俄羅斯自己的狀況。俄烏沖突拖了三年,財政狀況一天比一天緊。6月下旬,俄方剛宣布西伯利亞鐵路擴建推遲,因為預算根本不夠用。鐵路可是中俄貿易的大動脈,現在被迫縮減投資,連普京都得親自下場找錢,俄財政部能擠出來的預算遠遠不夠。
而這邊,克里米亞地區卻冒出兩個“重磅項目”,港口和湖邊基地,正好卡在俄烏爭議最激烈的地帶。港口是灰色出口的通道,湖邊還是俄軍基地的后方補給地。俄羅斯大張旗鼓邀請中企參與,說白了,圖的是啥?技術、資金,還有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背后原因很現實。西方制裁壓得俄羅斯喘不過氣,高科技設備、自動化系統、資金流統統受阻。這會兒,俄方手頭能指望上的,就剩中國。俄媒都直言不諱,青島港的自動化碼頭技術能頂住黑海的惡劣氣候,太湖的治水經驗也能用在頓布良湖。
但問題也就在這。俄方這波基建,是真的缺技術缺錢,還是在玩更大的政治算盤?
說句心里話,俄羅斯把克里米亞基建大單遞給中國,看起來像極了一朵“帶刺的玫瑰”。
項目看起來很美:百億美元的盤子,海港鐵路都是基礎設施里的硬骨頭,只要中國企業做下來,經濟回報肯定不小。更重要的,還有機會鞏固中俄合作,坐穩老朋友的位置。
可惜現實比想象更復雜。首先就是合法性問題。別忘了,克里米亞至今是國際社會公認的烏克蘭領土,聯合國也有明確認定,中國外交部官網依舊寫著“烏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哪怕俄方實際掌控,國際主流輿論都沒承認俄羅斯的“收歸”。這時候中國企業一旦參與進來,外界很容易理解成中國在站隊俄羅斯、承認主權變更。
歐洲方面反應更快。消息一出來,法國外長第一時間就喊話:希望中國保持警惕。歐盟對克里米亞的制裁清單更是寫得明明白白,任何企業參與當地基建都要被制裁。德國沒收俄氣資產的事還歷歷在目,真往里跳,怕不是要在歐盟和美國面前直接暴露。
其次是安全問題。今年6月3日,烏克蘭首次水下襲擊克里米亞大橋,用了1100公斤TNT炸藥,準備了數月。你看俄方自己的戰略命脈都守不住,現在還想讓中國企業去搞基建?刻赤大橋成了“世紀工程”,還是被炸得千瘡百孔,如今修復期預計半年起步。中國工人和設備要是真去了,一旦爆發沖突,真是有去無回。
商業風險就更不用說。克里米亞自2014年被俄羅斯收歸后,經濟幾乎陷入癱瘓,西方制裁下生意做不起來,建好了港口又能給誰用?俄羅斯現在連軍餉都發不出,百億美元項目,最后怕不是用盧布打白條。
中企出海的“坑”,還少嗎?
這不是第一次中國企業碰上類似局面。
2013年,中國大洋新河公司和克里米亞政府簽署深水港協議,投資近百億。2014年克里米亞局勢突變,項目直接被擱淺,血本無歸。后來中國鐵建還被俄方游說承建刻赤大橋,中方以“尊重烏克蘭主權”為由果斷拒絕,才沒掉進坑里。
墨西哥高鐵項目、斯里蘭卡港口租賃案、甚至近幾年烏克蘭重建,都有類似的教訓。商業投資一旦踩上地緣政治的紅線,再硬的合同都不值錢。
俄方的急迫,其實反映了更深層的無奈。俄羅斯國內現在已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能源收入斷崖式下跌,國庫告急,關鍵設備買不到,鐵路項目砍預算都砍得心疼,技術升級和維護幾乎停滯。
其實,俄羅斯的底氣已經遠遠比不上十年前。中俄貿易的80%現在都靠遠東,鐵路運力快到極限;北極航線的貨運量今年第一季度暴漲42%,中國能源進口也不再依賴單一路線。更重要的是,俄方現在對華能源出口近一半都用人民幣結算。這些變化都讓中國的選擇空間大了不少。
其實要說中俄合作,最理想的模式還是利益為上、政治紅線不碰。就像中建集團參與俄遠東發電站項目、中吉烏鐵路的布局、北極航道的開發,這些都是真正意義上的“互利共贏”,也最大程度規避了政治風險。
反觀克里米亞這單活,政治色彩太濃。俄方這次高調邀請中國企業參與,其實是想把中國“拉下水”,為自己的主權博弈找一個國際“背書”。只要中國企業進了場,西方和烏克蘭必然會解讀為中國“站隊”俄羅斯。
而且,連烏克蘭都開始釋放信號,表示歡迎中國參與戰后重建。現在看起來,中國手里握著更大的主動權,選擇權也更豐富。和俄羅斯爭議地帶的燙手山芋相比,參與烏克蘭重建,反而更像是“正經生意”。
關于克里米亞問題,中國其實一直采取戰略模糊的態度。
歷史上,克里米亞1954年劃歸烏克蘭只是行政調整,2014年俄羅斯強行收回,聯合國和大部分國家并不承認。中國的官方立場一直都是“尊重各國主權完整”,但在實際操作上又保持彈性,比如在投資、工程等領域以“民生合作”名義參與,既不明說支持,也不直接否認。
有些人說這叫“兩頭討好”,其實在國際博弈中,這種“悶聲發大財”的路數反而最實用。既不搶,也不站臺,靜靜地等局勢明朗。
想想南北朝鮮、科索沃、塞爾維亞的操作,其實都類似。中國投資克里米亞基建,表面上“不涉及主權”,背后卻提前布局。將來克里米亞歸屬有結果,中國自然能在第一時間順勢而為。
什么才是真正的穩健合作?
再回頭看看近年的中俄大項目,凡是成功的,基本都做到了以下幾點:
有技術交換,比如田灣核電站、卡-26直升機合作,俄羅斯給了核心技術,中方出資金和管理。
明確法律責任,能在多邊平臺下推動,比如通過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等渠道,不直接用中企主體去擔責。
對政治風險高的項目謹慎推進,能分散風險,比如和土耳其企業、阿聯酋基金合作,以離岸公司中轉投資。
現在俄方推銷的克里米亞項目,除了“地皮”啥都沒拿出來。要是中國企業一頭扎進去,只能做墊背的。
倒不如把主要精力放在俄羅斯遠東、北極航線、甚至烏克蘭重建這樣的方向。那里法律風險低,經濟回報也更有保障。現在中國投資者完全可以慢慢挑,沒必要再像十年前那樣做“冤大頭”。
俄羅斯的百億美元基建單,看著是機會,實則是個多重陷阱。經濟賬、政治賬、法律賬、安全賬,都得掰開了細算。
中國企業這些年海外投資早已學會了避雷,斯里蘭卡、墨西哥、甚至本次俄烏沖突中的教訓都歷歷在目。咱不能再用魯莽和盲目去回應對方的熱情。
俄方要是真想合作,最好還是把算盤放到陽光下,找真正互利共贏的項目。像伊朗那樣坦坦蕩蕩地尋求中國支持,反倒更容易獲得回應。
國與國的交往,看得是利益,更看得是底線。機會確實多,但“帶刺的玫瑰”還是少碰為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