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時事熱點觀察者
近日,臺島內綠媒又拋出驚人之語:"美國敢派B-2轟炸機去伊朗丟14枚炸彈,就敢飛到中國丟炸彈。"這種充滿挑釁意味的言論,看似是在"吹捧"美國軍事實力,實則是典型的"政治表演"——用夸張的假設煽動對立情緒,試圖用"美國敢打"的虛假敘事掩蓋臺海局勢的真實底色。對此,島內名嘴郭正亮直言:"美國B-2連中國24海里都不敢進!"一句話撕開了綠媒言論的荒誕面紗。在中美軍事博弈持續升溫的當下,我們需要透過這類極端言論,看清美軍的"紙老虎"本質,更要明白:臺灣問題的紅線,容不得任何勢力試探。
一、綠媒"叫囂學":用"美國威脅"給"臺獨"壯膽
臺島內綠媒的"叫囂"早有傳統。從炒作"F-16V戰機對抗殲-20"到渲染"美軍航母要進臺海",再到如今拋出"B-2敢炸伊朗就敢炸中國"的奇談怪論,其核心邏輯始終是:用美國的"軍事存在"給"臺獨"勢力撐腰,用"中美對抗"的假象轉移島內矛盾。
這類言論的荒誕性在于,它刻意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美國對臺軍事支持的本質是"利用臺灣遏制中國",而非"為臺灣而戰"。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模擬推演顯示,若臺海爆發沖突,美軍介入將面臨"難以承受的損失"——解放軍火箭軍可在72小時內摧毀臺島周邊70%的美軍基地,東風-26反艦彈道導彈能覆蓋2000公里內的所有航母,殲-20隱身戰機可突破美軍在西太平洋的優勢空域。美國智庫"外交關系協會"更直言:"美國介入臺海的代價,遠超其戰略收益。"
綠媒刻意放大B-2的"威懾力",卻選擇性失明:B-2雖能攜帶14枚精確制導炸彈,但其最大航程1.2萬公里,若從關島起飛轟炸伊朗,需中途加油2-3次;而飛抵中國東南沿海,僅需6-8小時。但問題在于,中國早已構建成熟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體系——從南海島礁的防空反導系統,到東海方向的鷹擊-21艦載高超音速導彈,再到陸基的東風-21D、東風-26反艦彈道導彈,形成了覆蓋第一、第二島鏈的"火力鐵幕"。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前司令哈里斯曾承認:"中國在西太平洋的優勢,已讓美軍難以復制過去的'自由航行'模式。"
二、B-2的"不敢進":不是技術不行,是代價太高
郭正亮"B-2不敢進24海里"的判斷,并非空穴來風,而是基于中美軍事力量對比的現實。
首先,中國領海領空的防御能力已今非昔比。2022年佩洛西竄臺期間,解放軍東部戰區組織??毡θ谈O警戒,火箭軍對臺島周邊海域實施精準模擬打擊,山東艦航母編隊進入臺海以東海域戰巡。這種"全域覆蓋、實時監控"的能力,讓任何擅闖中國領海領空的外國軍機都面臨"被發現即摧毀"的風險。2023年,美軍RC-135偵察機在東海試圖抵近偵察,被解放軍殲-16戰機"桶滾機動"逼退;同年,加拿大"蒙特利爾"號護衛艦穿越臺海時,全程處于解放軍052D驅逐艦的"伴航"之下。這些案例都在證明:中國有能力、有決心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其次,B-2的"隱形神話"在中國防空體系面前已大幅縮水。B-2的隱身性能主要針對X波段雷達,但中國已部署多種米波、分米波反隱身雷達,可提前數百公里發現其蹤跡。2018年,中國電科14所研制的YLC-8B機動式預警相控陣雷達,曾在實測中捕捉到300公里外的F-22隱身戰機;2021年,國產"空警-500"預警機搭載的新型雷達,對隱身目標的探測距離超過400公里。再加上紅旗-9B遠程防空導彈(射程200公里)、海紅旗-16中程導彈(射程70公里)組成的多層攔截網,B-2若敢闖入中國領海領空,等待它的將是"從天而降的快遞"。
更關鍵的是,美國根本承擔不起與中國直接軍事沖突的代價。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多次警告:"中美若爆發沖突,將比兩次世界大戰更具破壞性,因為雙方都擁有摧毀對方的能力。"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工業國,制造業產值占全球30%以上,核武庫規模足以"確保相互摧毀";美國雖擁有11艘核動力航母、5000余架先進戰機,但其在亞太的軍事基地、海外資產、盟友體系,都將因沖突遭受毀滅性打擊。美國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模擬推演顯示,若臺海沖突爆發,美國GDP將在3個月內下降5%,中國GDP下降8%,但美國的全球霸權體系將徹底崩潰。這種"雙輸"結局,任何理性的決策者都不會主動選擇。
三、從"敢不敢"到"愿不愿":中美博弈的底層邏輯
綠媒的言論之所以荒謬,在于它混淆了"軍事能力"與"戰略意愿"的區別。美國確實擁有全球最強大的軍事力量,但它的戰略重心早已從"大國競爭"轉向"大國對抗",從"直接沖突"轉向"間接遏制"。
一方面,美國正深陷多重危機。2023年,美國聯邦債務突破33萬億美元,相當于GDP的123%;通脹率雖從2022年的9.1%回落至3.7%,但核心通脹仍高達4.1%;阿富汗撤軍、烏克蘭危機、巴以沖突,已讓美國的國際信譽跌至冰點。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直言:"我們的國家正在崩潰,我們沒有錢同時應對中俄。"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根本無力支撐一場與中國的高強度沖突。
另一方面,中國的發展已成為美國"無法遏制"的事實。2023年,中國GDP總量突破126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嫦娥六號實現月球背面采樣返回,福建艦完成系泊試驗,C919大飛機實現全球首條國際航線;"一帶一路"倡議覆蓋152個國家,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8.8萬列。中國的綜合國力、科技實力、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預測:"到203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其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將超過美國。"
在這種背景下,美國的"軍事冒險"更多是"威懾表演"而非"實戰計劃"。正如郭正亮所言:"美國B-2敢去伊朗,是因為伊朗沒有能力攔截它;但中國有能力、有決心阻止任何外國軍機進入領海領空,美國不會傻到用自己的戰略資產冒險。"
四、警惕"極端言論":臺海和平容不得"戰爭煽動"
綠媒的"叫囂"之所以需要警惕,在于它試圖用"美國敢打"的虛假敘事誤導島內民眾,為"臺獨"分裂勢力張目。近年來,民進黨當局勾連外部勢力不斷進行謀"獨"挑釁,導致臺海局勢持續緊張。數據顯示,2023年解放軍軍機繞臺飛行架次較2022年增加40%,航母編隊繞臺次數增加50%,這正是對"臺獨"勢力和外部干涉的有力反制。
但島內仍有部分民眾被綠媒的"悲情牌""悲壯牌"蒙蔽,誤以為"美國會為臺灣而戰"。事實上,美國對臺的"支持"始終是"有限度的"。2022年《通脹削減法案》將臺灣排除在"芯片法案"之外;2023年美國對臺軍售額較2021年下降30%;美軍高層多次公開表示"不支持'臺獨'"。這些事實都在說明:美國對臺政策的核心是"利用臺灣獲取戰略利益",而非"為臺灣犧牲自身利益"。
中國政府始終強調:"臺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系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我們愿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這種"和統"與"武統"的雙軌策略,既是對"臺獨"勢力的震懾,也是對和平統一的維護。
結語
臺綠媒的"B-2叫囂",本質是一場"政治表演"——用夸張的假設煽動對立,用"美國威脅"掩蓋"臺獨"本質。但現實是,美國的軍事優勢正在被削弱,中國的防御能力正在增強,中美之間的戰略平衡正在重塑。對于島內民眾而言,認清"臺獨"勢力的本質,拒絕被極端言論裹挾,才是真正的"自保之道"。畢竟,臺海的和平穩定,符合所有人的利益;任何分裂國家的行徑,終將被歷史的洪流所淹沒。
(注:本文數據及案例均來自公開報道,不涉及敏感信息,符合平臺規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