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拉著日本、印度、澳大利亞搞了個“四方安全對話”,這四個國家湊在一起鼓搗半天,整出個“不點名但全世界都知道在針對中國” 的承諾。說是要減少對 “某國” 的依賴,避免 “經濟脅迫”。這波操作簡直是“此地無銀三百兩”,明明矛頭對準中國,卻連中國的名字都不敢提,到底在怕什么?在我看來,四國怕中國在關鍵礦產領域卡脖子,所以想抱團搞供應鏈。他們在聯合聲明里說得冠冕堂皇,要建立“四方關鍵礦產倡議”,目標是“合作確保供應鏈多樣化”。但細品就會發現,這話里的“潛臺詞”全是針對中國。畢竟全球90%以上的稀土加工、70%的鋰精煉都在中國手里,美國半導體產業用的稀土永磁材料,80% 得從中國進口。
有意思的是,美國一邊喊著 “減少依賴”,一邊又拿中國的出口管制當借口。比如我們之前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美國就借機炒作 “供應鏈風險”,甚至威脅要對盟友征收高額關稅。這操作像不像 “自己沒本事,還怪別人太強”?更逗的是,四國聲明里反復強調 “依賴單一國家加工關鍵礦產有風險”,但偏偏不敢提 “中國” 倆字。想來,這是因為他們心里清楚:真跟中國撕破臉,自己的產業鏈先得 “斷條腿”。為什么四國不敢明著跟中國叫板?看看我們手里的 “牌” 就知道了。以稀土為例,全球 28 種稀土元素中,中國能獨立提煉 25 種,美國唯一的稀土礦 “芒廷帕斯”,分離技術和加工設備都得從中國進口。
再比如鋰資源,雖然南美 “鋰三角” 儲量大,但全球 70% 的鋰鹽加工產能在中國,想繞開中國搞電池產業鏈,基本等于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更關鍵的是,中國在關鍵礦產領域的優勢,不是靠 “壟斷” 堆起來的,而是幾十年技術積累和完整產業鏈的結果。就像我們對鎵、鍺實施出口管制,本質是維護國家安全,符合國際慣例,但美國卻帶著盟友搞 “反向操作”,一邊指責中國 “經濟脅迫”,一邊自己搞小圈子搞 “技術封鎖”,這雙標玩得可真溜。
現在的局面很清晰:美日印澳搞 “四方關鍵礦產倡議”,表面是 “供應鏈安全”,實則是想在科技領域圍堵中國。但他們不敢明說中國,恰恰暴露了內心的 “虛”。真要是切斷跟中國的合作,美國半導體企業首先得面臨原材料斷供,日本汽車電池廠可能停工,印度 “芯片夢” 更得碎一地,澳大利亞的礦砂也得砸在手里。說白了,在全球化時代,搞 “脫鉤斷鏈” 就是逆勢而為。中國在關鍵礦產領域的話語權,不是靠打壓得來的,而是靠實實在在的產業實力。這四個國家與其費盡心機搞小圈子,不如想想怎么跟中國正常合作,畢竟市場和技術擺在這兒,硬要 “去中國化”,最后吃虧的恐怕還是他們自己。這波 “四國圍堵”,無疑是“雷聲大,雨點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