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錢亞光
編輯/ 黃大路
設計/ 趙昊然
來源/ www.autonews.com By Nathan Eddy
寶馬位于奧地利斯太爾(Steyr)的工廠正在經歷一場復雜的轉型,它正在擴大電動動力系統生產的同時,仍保持作為全球內燃機制造中心的角色,寶馬集團發動機生產高級副總裁克勞斯·馮·毛奇(Klaus von Moltke)表示。他同時也是斯太爾發動機工廠的董事總經理。
“內燃機是我們的根基。”在接受采訪時,馮·毛奇討論了柴油和汽油發動機的持續發展、寶馬“新世代(Neue Klasse)”電動汽車架構的生產加速,以及員工交叉培訓和數字化如何幫助為運營提供未來保障。
寶馬將斯太爾工廠定位為內燃機和電驅系統的雙引擎工廠,以確保其全球車型陣容擁有靈活且面向未來的供應模式。去年,斯太爾公司擁有4900名員工,銷售額達44億歐元,在奧地利工業企業中排名前十,也是寶馬公司平衡傳統動力系統與未來動力系統戰略的核心所在。
“我們在斯太爾工廠感到非常自豪。”馮·毛奇說道。該工廠于2022年被指定為即將推出的“新世代”平臺的全球開發和生產中心。
這一轉變并非一帆風順。“在籌備階段,確實存在諸多不穩定因素,”馮·毛奇說道。
由于斯太爾公司嚴重依賴內燃機,當地員工對于其長期的可行性產生了疑問。
但隨著該公司決定將斯太爾打造為電驅系統的中心,情況發生了改變。馮·毛奇表示:“這一舉措為我們2030年以后的未來提供了保障。”
這一決定取決于斯太爾公司在生產與研發能力方面的結合。
一地兼顧研發與生產的雙重優勢
“我們在同一地點既有研發能力,也有生產能力,”馮·毛奇說道。“這無疑是一個戰略優勢,因為我們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好的想法產業化。”
然而,寶馬并未放棄其內燃機業務。馮·毛奇表示:“內燃機是我們的基礎,也為未來業務提供了資金支持。”去年,該工廠生產了約120萬臺內燃機,供應全球市場。
寶馬繼續投資于改進傳統發動機,包括與新型燃料(如用于柴油的HVO100)的兼容性以及符合即將出臺的歐7排放標準。“我們正在繼續推進技術的開發工作,”馮·毛奇說道,并指出長期規劃的重點在于技術的靈活性。
“我們對所有技術持開放態度,并提供所有選擇方案,不會造成產能過剩,”他說道。“我們的任務是使自己處于有利位置,以便能夠最優化地服務市場。”
為了支持這種雙軌制策略,寶馬正在推行靈活的生產方式和多技能員工。“我們的目標是讓所有員工都能掌握所有技術,”馮·毛奇說道。“我們擁有高度靈活的生產系統,能夠同時服務于兩個領域。”
向電動汽車生產轉型還引入了新的技術組件,比如逆變器——一種在潔凈室內條件下制造的高效、高精度部件。
“到目前為止,我們都是從外部采購這種組件,”馮·毛奇說道。“我們認為逆變器是我們區別于競爭對手的一個關鍵組件,并且為進一步提高電動驅動的效率和性能提供了巨大潛力。”
通過最新電驅系統實現節能和減重
馮·毛奇表示,將寶馬當前的第五代電動汽車驅動系統與即將推出的第六代進行比較,進展已經可以衡量出來了。“我們已將能源損耗降低了40%,同時顯著減輕了車輛重量,從而使車輛續航里程提高了30%。”
然而,這一轉變尚未完成,數字化在制造過程中的應用起著關鍵作用,尤其是因為斯太爾公司所在的地區成本高昂。“因此,數字化是該工廠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馮·毛奇說道。
盡管有人認為電驅系統的生產更為簡單,但馮·毛奇表示實際情況要復雜得多。“在工作內容和工作深度方面,我們與內燃機的配套生產水平相當。”他說,并指出寶馬的做法涵蓋了定子、轉子和傳動部件的深度整合。
這也為公司的人員配置策略提供了依據。“我們的計劃是到2030年保持目前的人員配置水平——約4900名員工,其中700人從事研發工作。”馮·毛奇說道。
在產能方面,寶馬預計每年仍將生產120萬輛內燃機汽車,而電驅系統的產能將擴大到兩條生產線的60萬套。“(燃燒動力與電動驅動的產量比例)將根據市場需求進行調整。”他說道。
斯太爾在“新世代”項目中的工作已全面展開。自寶馬在2022年9月做出相關決定后,該工廠迅速推進建筑工程的完工和設備的安裝工作 。
“到去年夏天,我們已經安裝好了設備,之后我們從該地點向匈牙利德布勒森(Debrecen)的‘新世代’生產工廠交付了首批預量產零部件。” 馮·毛奇說道。
首款“新世代”車型將于秋季量產
第一款“新世代”車型iX3的系列生產將于秋季在德布勒森的寶馬新工廠啟動。第二條生產線的預量產也將大約在同一時間啟動。
斯太爾將服務于除中國以外的所有全球市場,而寶馬在中國則運營著獨立的本地化發動機生產。“這更多是由于市場距離和必要的供應商網絡,而非關稅問題。”馮·毛奇說道。
當被問及如果需求增加產量是否會全球擴張時,馮·毛奇表示,公司會定期評估所有生產方案。“如果擴產需要,我們也有相應的方案。”他說。
至于歐盟規定的到2035年停止銷售內燃機汽車的期限,馮·毛奇拒絕發表評論。“我們的任務是考慮所有可能的情況,為每一種情況做好準備,并確保我們能夠完成交付。”他說道。
另一個迫在眉睫的挑戰,是電動機所面臨的潛在原材料風險。雖然新推出的SSM驅動系統與稀土無關,但馮·毛奇承認對近期中國有關出口許可證的規定存在擔憂。
目前,他說:“我們的產量提升沒有風險。”他指出,寶馬的做法是注重靈活性。“我們已經進行了投資,生產設施已為批量生產做好準備,團隊能夠確保持續供應。”馮·毛奇說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