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Z(參數丨圖片)將起售價大幅降至16.98萬元(降幅高達6.6萬元),這是賈鳴鏑領導下的林肯中國在銷量危機中采取的激進策略調整。這一舉措背后折射出林肯品牌當前面臨的多重困境與轉型矛盾。
賈鳴鏑的策略轉變:從“抗卷”到“參戰”的被動逆轉
賈鳴鏑在2025年初曾強調以“穩”對抗市場內卷,明確反對價格戰。然而,林肯Z的銷量持續低迷(2025年1-5月累計僅3325輛,不足主要競品凱迪拉克CT5銷量的20%),巨大的壓力迫使品牌放棄原有立場,通過“限時一口價”模式加入價格混戰。這種立場的反轉凸顯了在嚴峻銷量壓力下策略的被動性。
林肯推出的“一口價”模式具有雙重目標。短期目標是快速清理庫存:林肯Z在2025年2月銷量低至496輛,庫存壓力巨大。此次16.98萬的定價較3月首次一口價(18.88萬)再降1.9萬,意圖非常明顯,就是加速燃油車庫存的出清。
長期目標則是重塑價格透明度:由官方背書的“一口價”模式,旨在避免傳統經銷商“看人下菜碟”的議價陷阱,提供清晰的價格信息,迎合年輕消費者對簡單、透明購車流程的核心需求。
在競爭策略上,林肯Z試圖通過錯位競爭強化性價比。它以接近主流合資B級車(如豐田凱美瑞)的價格,提供了C級車的尺寸(車長4982mm)和豪華品牌的配置(如全系標配27英寸巨屏、皮/翻毛材質座椅)。
這種“跨級配置”策略,意在吸引注重面子的中小企業主及追求高性價比的務實中產階層消費者。
林肯的深層危機:遠超短期銷量困局
林肯當前面臨的危機遠非短期銷量下滑那么簡單,其深層問題更為嚴峻。首要危機是電動化轉型的嚴重滯后。林肯目前僅基于福特的C2平臺推出油電混動車型(如林肯Z混動版),缺乏真正面向未來的原生純電平臺。
在中國這個新能源滲透率已超40%的全球最大市場,其技術路線與主流消費者對純電產品的需求明顯脫節。競爭對手如凱迪拉克(LYRIQ銳歌)、沃爾沃(EX30)等已紛紛推出純電車型搶占市場,林肯在純電領域的布局空白正成為其致命的短板。
其次,大幅且頻繁的降價策略正在嚴重侵蝕林肯的品牌價值。一方面,這導致了車輛保值率崩壞:數據顯示林肯Z的三年殘值率已低至48%,遠低于雷克薩斯等日系豪華品牌。
另一方面,引發了消費者信任危機:長期的價格跳水使消費者形成了“等等更便宜”的消費預期。凱迪拉克曾因類似策略導致品牌溢價大幅縮水,其前車之鑒表明,豪華品牌的溢價能力一旦喪失,重建將極其困難。
第三重危機在于產品線薄弱與渠道壓力。在產品方面,2025年林肯在中國市場僅計劃推出一款百萬級的領航員新車,缺乏能夠支撐銷量的主流走量新車型,存在明顯的新品真空期。
在渠道方面,盡管賈鳴鏑聲稱“核心經銷商盈利比例達70%”,但官方大幅降價必然壓縮單車利潤。經銷商越來越依賴金融方案(如0首付、5年貸)來維持銷量,長期來看,這可能引發渠道動蕩和信心流失。
價格戰背后的博弈:風險與機遇并存
林肯的降價策略是一把雙刃劍,蘊含著風險與機遇的復雜博弈。
在策略收益方面,短期銷量提振是最直接的利好,降價后訂單量環比增長是可見的(例如混動版占比提升至超30%)。
搶占燃油車末班車紅利是另一目標,即以接近本田雅閣的價格提供豪華品牌轎車,試圖吸引那些仍有燃油車剛需的用戶。
同時,服務差異化加持也是林肯試圖保留的優勢,通過提供5年質保、取送車服務等提升售后體驗,以部分彌補價格下探帶來的品牌損傷。
然而,潛在風險不容忽視,最大的威脅是品牌高度流失,消費者可能將林肯與“廉價豪華”標簽緊密關聯,徹底喪失高端形象。
老車主不滿是另一重大風險,早期車主因車輛保值率斷崖式下跌而引發的不滿情緒和口碑反噬,對品牌忠誠度傷害巨大。
更深層的風險在于電動化窗口期被壓縮,將資源過度向清庫存的燃油車傾斜,可能會延緩甚至阻礙關鍵的電動化轉型進程,錯失寶貴的市場時機。
突圍建議:林肯亟需超越價格戰的長期主義
對于林肯而言,僅僅依靠價格戰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亟需采取超越短期降價的長期主義策略。
加速電動化落地是重中之重。林肯必須盡快推出基于純電平臺打造的車型,而非僅僅依賴過渡性的混動技術??蓞⒖紕P迪拉克LYRIQ銳歌的本地化研發模式,結合中國市場的獨特需求,在智能座艙、補能體系等方面進行深度定制開發。
重塑品牌價值錨點刻不容緩。在實施價格策略的同時,必須同步強化林肯獨特的品牌標簽,如美式豪華設計基因、卓越的靜謐性技術等。可以借鑒此前在領航員限量版上運用“宋錦”等中國元素的策略,通過文化共鳴和差異化設計來提升品牌感知和溢價能力。
推動輕量化渠道和數字化服務升級是提升效率的關鍵。應繼續擴大“林肯之道PRO”輕量化服務網點的覆蓋范圍(目前已覆蓋176城),并充分利用數字化工具(如構建全員直播矩陣、優化線上體驗)來降低獲客成本,逐步減少對傳統壓庫銷售模式的依賴。
結語
林肯Z的激進降價是傳統豪華品牌在電動化轉型陣痛期的一個典型縮影。賈鳴鏑采取的權宜之計雖然可能在短期內緩解銷量危機,但若無法在核心的電動化產品布局和獨特的技術品牌標簽上取得實質性突破,林肯恐將陷入“越降價越虧損,越虧損越依賴降價”的惡性循環。
當豪華第一陣營(BBA)持續價格下探,造車新勢力又不斷向上進攻時,二線豪華品牌的生存空間,最終必須依靠堅實的差異化價值而非不斷下探的價格底線來捍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