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里根總統遇到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難題——白宮地下倉庫里竟堆放著5.6億磅奶酪,而每天光是儲存費就燒掉了100萬美元!
更糟的是,這座奶酪山還在以驚人速度膨脹。
僅僅三年后,美國的奶酪儲備就突破了12億磅,相當于每個美國人能分到5磅奶酪。
這些橙色的“政府奶酪”最終被分發到福利機構和學校,也成了幾代人的奇特記憶。
那么,這究竟是怎么發生的呢?原來,這背后竟是一場延續半個世紀的“奶”戰。
奶酪山的源頭:從新政到愛國情懷
一切要從20世紀初說起。冷藏運輸的普及讓牛奶市場爆發式增長,奶農們紛紛擴大生產。
此時,新興的營養學把牛奶稱之為“健康必需品”,美國政府也把它當做振興農業的利器。
二戰期間,“喝奶愛國”的口號響徹全國——一杯奶就是為前線戰士增加一份力量。是不是覺得這個口號還挺耳熟的——比如,為國抽煙?
戰爭結束后,美國人對食品短缺的恐懼并未消散。1949年《農業法案》應運而生:政府承諾以保護價收購乳制品,穩定奶農收入。
可鮮奶易變質怎么辦?答案是將過剩牛奶轉化為能存放數年的“美式加工奶酪”。
康奈爾大學教授諾瓦科維奇對此一針見血:“政策的本意是備戰備荒,卻埋下了定時炸彈。”
70年代大通脹:奶酪核爆的導火索
進入1970年代,美國遭遇了能源危機與惡性通脹,物價漲幅一度飆至14%。卡特總統為爭取農民選票,承諾“給奶農一個公平價格”,進一步提高牛奶收購價。
結果呢?奶農瘋狂增產,政府倉庫被奶酪塞爆。
到1981年里根上臺時,奶酪山已高達5.6億磅,每天利息加倉儲費高達百萬美元。
官員們甚至認真考慮過將奶酪倒進大海——直到里根緊急簽署食品援助法案,將3000萬磅奶酪投入福利系統。
“政府奶酪”的魔幻現實:橙色磚塊與集體記憶
這些被緊急分發的奶酪,最終成為美國文化中一個荒誕符號。
它們的質地像“肥皂與油灰的混合物”,而且味道寡淡。奶酪標志性的橙色來自β-胡蘿卜素染色。而它們的磚塊外形,則是專門為高效堆積設計的。
無數貧困家庭一邊抱怨,一邊也只能依賴它果腹。
然而分發出去的3000萬磅只是九牛一毛。
到1984年,奶酪儲備膨脹到驚人的12億磅,足夠給每個美國人發5磅。這場由國家機器推動的“奶酪繁榮”,最終變成納稅人買單的巨型包袱。
奶酪幽靈從未消失:過剩時代的魔幻續集
盡管90年代后政府不再親自囤奶酪,這個過剩的幽靈仍在游蕩:
1990年代:美國農業部資助營銷公司,推動塔可鐘、達美樂的單品奶酪用量暴增8倍;
2016年:全美奶農將4300萬加侖牛奶倒入下水道,同年政府斥資2000萬美元收購奶酪救市;
2023年:私營公司在斯普林菲爾德地下倉庫仍存有14億磅奶酪,足以鋪滿160個足球場。
更諷刺的是,當營養學家警告飽和脂肪危害時,快餐店的“三層芝士漢堡”和“熔巖奶酪三明治”正席卷全美——背后仍是當年那套過剩消化的邏輯。
今天,美國冷藏庫中的奶酪山已從政府轉移到企業手中,但本質未變:斯普林菲爾德地下的700萬磅奶酪,仍在默默訴說著一個世紀以來的農業悖論。
從國家收儲到快餐營銷,過剩的奶酪如同不斷變形的魔方,折射出政策、資本與消費者需求的永恒博弈。
盤中這金黃的誘惑,究竟是奶農的救生索,還是另一場無形過剩的開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