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在經歷了四十年血火紛爭之后,庫爾德工人黨(PKK)首次公開表示愿意徹底繳械。這本應是一項歷史性的突破,是土耳其與庫爾德問題的結構性和解邁出的關鍵一步。然而,就在這一象征性的和平儀式即將舉行之際,PKK高層卻出人意料地選擇“開火”——不是用槍彈,而是用激烈的指責直指安卡拉政府,稱其“沒有采取必要措施”,甚至“有意破壞進程”。和平尚未抵達,猜忌與憤怒卻已先一步占據了制高點。
這場表態最引人注目的不是“繳械”兩個字,而是其后所帶的“但是”。PKK高級指揮官穆斯塔法·卡拉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直言不諱,點名土耳其政府內部存在一股阻擾和解的勢力,批評政府遲遲不兌現承諾。更為尖銳的是,卡拉蘇暗示土耳其軍方并未放棄對庫爾德據點的軍事打擊,甚至還在伊拉克北部山區展開持續性空襲。在他看來,“談判桌上坐著的,不一定是想要結束戰爭的人”。
值得玩味的是,此番批評并非出現在和平進程的初期,而是在實質性動作即將展開前夕。根據庫爾德武裝和媒體透露的信息,第一次繳械儀式或將在7月3日至10日期間于伊拉克北部秘密進行。這種臨近現實成果之際的“反攻”,要么說明PKK對土方的懷疑已到臨界點,要么說明某些幕后博弈已徹底打破了最后的信任基礎。
土耳其政府的回應至今含糊其辭。伊斯坦布爾方面并未就PKK的公開發難作出具體反應,而總統埃爾多安近來則持續強調“打擊恐怖主義”的必要性。這場沉默背后傳遞的信號令人不安:一方面,官方似乎并未把“和平儀式”當作不可逆的政治時刻;另一方面,政府內部的確可能存在“分裂態勢”——軍方希望徹底剿滅,外交派則嘗試談判和解,但二者彼此掣肘,最終令整個和平進程處于懸而未決的狀態。
歷史不會忘記,1999年庫工黨領導人阿卜杜拉·厄賈蘭被捕時,土耳其曾一度接近“庫爾德問題的終點”。但厄賈蘭至今仍被關押在伊姆拉勒島,25年來音訊寥寥,待遇嚴苛。如今這位76歲的“庫爾德武裝之父”再次被提起,PKK方面用他的遭遇象征土耳其政府始終未真正邁出“人道一步”。卡拉蘇的這番指責,表面上是在為領袖發聲,實則是對整個和平框架合法性的質疑——如果連釋放或改善囚禁條件的基礎要求都無法實現,所謂的“政治解決”又從何談起?
然而,不得不指出的是,PKK此番表態也非毫無算計。從戰略角度看,先拋出“繳械”這一和平姿態,再高調控訴對手“毀約”,可以最大程度贏得國際同情并塑造道德制高點。尤其是在當前以色列-加沙、烏克蘭-俄羅斯、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等多點沖突交織的國際格局下,任何一支叛亂組織若能披上“尋求和平”的外衣,其國際形象都將有所改觀。而對土耳其政府而言,這場公關戰正在本土外迅速發酵,西方主流媒體已將PKK此番“批評政府卻承諾和平”的姿態描繪為“理性的一方”,對安卡拉形成持續性輿論壓力。
國際形勢的變化也加劇了土耳其政府的焦慮。一方面,土耳其正處于經濟高度不穩定期,通脹高企,財政吃緊,外債高壓。另一方面,埃爾多安政府正尋求與歐盟修復關系、與美國緩和緊張,而PKK問題正是橫亙其中的關鍵敏感議題。若和平進程破裂,不僅地緣安全將再度承壓,安卡拉的國際信譽也會遭到重大打擊。
伊拉克北部山區現在被賦予了一種超乎尋常的象征意義:它既可能成為庫爾德問題真正意義上的“落幕舞臺”,也可能再次被拖入一場多國角力的代理戰爭泥潭。如果繳械儀式順利舉行,意味著四十年流血沖突終于看到結構性收口;但若儀式最終因土耳其政府“按兵不動”或故意攪局而告吹,那將不僅是對庫爾德人的背叛,更是對整個中東地區和平希望的一記重錘。
和平是一個需要耐心與妥協的政治工程,絕不是靠一紙命令或某場儀式就能一勞永逸的任務。對土耳其而言,真正的考驗從不是是否讓PKK繳械,而是能否正視自身過去四十年在政治、軍事、文化上對庫爾德人施加的系統性邊緣化,并以制度化方式給予真正的民族平權。否則,一場還未開始的儀式,再華麗也只是“空中樓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