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高盛發布了一篇聳人聽聞的中國房產報告,言稱
|“城鎮對新房產的需求在未來幾年里可能保持在每年略低于500萬套的水平,較2017年2000萬套的峰值水平低75%”。
報告很長,但就這一句流轉全網,讓同行聞之色變。
好家伙,需求將萎縮到巔峰時期一半的一半,房地產還干個寂寞。
這種“唱空”地產未來,不利于行業向好的觀點,大家可以搜索出來,批判地鑒賞。
毋庸諱言,國內房產需求結構分化、總量日漸萎縮,這個大趨勢確是存在,不為任何人的意志而轉移。
只是,萎縮的速度與程度,需更多照顧財政、統計等同志們的心理承受度。
其實,測算新增房產需求,根本不需高盛那么復雜的模型和分析。有一些簡單的顯性指標,比如,短期看每年新婚登記數,基本便是市場增量的上限;長期看新生人口數量,那便是房地產25年后的基本盤。
據官方公布的數據,2024年全國結婚登記數為610.6萬對,同比下降超20%;2024年全國出生人口為954萬人,對比地產峰值的2017年,那年出生人口為1723萬人,七年一過,幾近折半。
如此看,行業前景似乎又沒比高盛樂觀到哪。
無論如何,未來肯定還有房地產,只是當下的開發商未必都能活到未來。
市場久未見底,銷售仍在下行。即便“收斂聚焦”的“優等生”萬科,如今也只能靠大股東“輸血”殘喘,即使被“并表”也可理解。
7月3日,萬科發布公告稱,深鐵集團向公司再提供不超過62.49億元借款。至此,凈資產不過3015億元的深鐵集團,今年已是第六次出手,年內已向萬科提供借款累計超211億元。
其他沒有國資加持的規模房企,大部分狀況更已慘不忍睹。
各機構發布的半年度房企銷售排行榜可見,百強的銷量整體仍在下降,且跌幅呈擴大之勢。這種趨勢里,國資房企漸已“霸榜”。
目前來看,保利、中海、華潤位列前三,招商、綠城、建發緊隨其后,萬科淪落到與越秀、金茂同一梯隊,而碩果僅存的濱江,如被其后的華發趕超,TOP10便不再有真正意義上的民營房企。
榜單往下,融創、恒大、碧桂園這些昔日“龍頭”,“暴雷”之后漸淡出競逐,其半年銷售額甚至不及當年半個月。
那些未上市,也不在榜中的地方中小房企,是否就能好好“活下去”?
以筆者所見,或許狀況更不容樂觀。當下大部分同行的核心工作無非是借新還舊,爭取融資展期,或者抵押各類沉淀資產籌資還本付息,一樣是苦苦掙扎。
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應逐漸衰減,如房產需求持續疲弱,開發商難掩頹勢,地方土地財政的運營模式也將難以為繼。為托底土地市場,或緩釋維穩壓力,地方國資不得不介入或兜底,短期接管或“保交樓”。
此舉亦是遞延風險,以空間換時間,債臺高筑的地方國資后期如有心無力,小型房企難免走向凋零。
在盛景的余暉中眺望,新增需求降去四分之三,看起來雖足夠驚悚,置身事內之人卻已無暇顧及,只求能“幸存”到彼時,并為此做各種努力。
一些老牌房企在嘗試轉型,比如“輕資產”模式,輸出品牌或管理,與資源型“地主”合作,小股操盤,與地方城投聯動托市。雖然掙的都是辛苦錢,至少能養著團隊,交上社保。
如扛過這一段,在回歸常態的房地產市場,500萬套也是不小的規模,不乏基利市場,或者地域性的機會。如剛需、剛改、TOD、書包房、養老康養,或核心城市的核心區域,類型城市的優質地塊,至少能讓一些能做好產品、做好物業的典型房企活得滋潤。
活下去,才有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