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輝煌的家族,也有需要“救命錢”的一天。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最近的香港地產圈,那就是——“豪門也會缺錢花”。鄭氏家族,這個曾被視作香港四大家族之一、資本江湖的常青樹,終于還是等來了救命錢。
6月30日,新世界發展官宣:拿下了882億港元的境外無抵押再融資。消息一出,有人長舒一口氣,有人則感慨:百年鄭家,這一次真的是在生死線上跳鋼絲。
新世界發展還表示,新銀行融資包括多筆不同期限的銀行貸款,其中最早到期日為2028年6月30日。
值得一提的是,新世界發展還公告一則重要人事變動,鄭志剛已向董事會提出辭任本公司非執行董事及非執行政副主席,由2025年7月1日起生效。
其實,這場融資大戲,比電視劇的劇情還要跌宕起伏。
就在幾天前,新世界發布緊急公告,明晃晃寫著:必須在6月30日之前,讓超過50家銀行在協議上簽字,不然875億港元的債務就要爆雷。如果協議談崩,鄭家幾代人打下的江山,可能一夜歸零。
那種緊張感,外人很難體會——你想想,1510億港元的總負債、322億的短期債壓在眼前,賬上現金只剩218億,連還短債都捉襟見肘。
過去,鄭家是香港財富神話的代表。鄭裕彤13歲離家打拼,從澳門金鋪學徒熬到了“珠寶大王”,再憑一手地產業殺進四大家族行列。新世界發展和周大福,成了香港人幾代人的共同記憶。70年代豪擲18億港元拿下會展中心地塊,英國女王都親自來奠基。那時候的鄭家,是真正的“敢為天下先”。
可惜,風水輪流轉。老鄭打下的底子再厚,也扛不住市場和后代的無休止消耗。這些年,鄭氏家族的麻煩越來越多:高杠桿擴張、投資激進、資產結構失衡、現金流告急。
尤其是第三代接班人鄭志剛上位后,K11等項目大肆擴張,頻繁舉債拿地,到了內地更是砸下重金搞舊改。廣州、武漢、杭州,每一塊地都是天價,每一個項目都壓力山大。2019年,光是在杭州一塊地,鄭家就砸了將近百億,刷新了當年全國土地成交紀錄。
但這些擴張并沒有為新世界發展帶來想象中的現金流。反而在市場周期拐點時變成了包袱——商業地產占比高達70%,偏偏香港寫字樓市場過去兩年持續低迷。
根據戴德梁行的數據,2024年香港甲級寫字樓空置率已經快19%,中環地標甚至更高。你資產再優質,沒人租、沒人買,賬面就等于“死錢”。一邊是高額投資難以變現,一邊是債務利息如猛虎,現金流很快就被拖垮。
如果說地產投資還算慢性病,那么“永續債”這顆地雷就是急性心梗。新世界這兩年不斷靠發行永續債“美化”財報數據,實則每年要吞掉10%以上利息。2024年,連區區6億港元的利息都付不出來,只能拖到年底再結算。
理論上,這不算違約,但利息會滾到本金里,繼續算利息,越滾越大。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玩法,和當年恒大的套路如出一轍。
資本市場的嗅覺是靈敏的。新世界發展一度被標普、穆迪下調評級,展望變成了“負面觀察”。永續債事件一爆出來,市場直接用腳投票,股債雙殺。投資人不敢買,銀行也變得謹慎。6月25日的緊急公告,其實就是在和所有債權人攤牌:“要么幫我續命,要么大家一起死。”
這場談判驚心動魄。畢竟涉及50多家銀行,海內外中資、港資、國際大行全在桌面上。誰都知道,一旦新世界倒下,沒人能全身而退。最終,在監管層的“非正式壓力”下,中銀、星展、匯豐等牽頭,渣打、恒生、東亞等跟進,各家銀行不得不點頭同意。也正因如此,這次融資方案才得以“壓哨”落地,讓鄭家又多了三年喘息的時間。
但這只是表面上的“續命”。新世界發展債務高企、現金流緊繃、資產難以變現的問題,并沒有根本解決。更糟糕的是,隨著鄭志剛宣布辭任非執行董事和副主席,從上市公司徹底抽身,鄭家三代的豪門傳承也蒙上了一層陰影。
外界都知道,鄭志剛當年接班時雄心勃勃,推K11、搞“文化地產”,還大力進軍內地。但幾年下來,項目叫好不叫座,燒錢太快,集團負債飆升。去年9月,鄭志剛就已辭任行政總裁,如今連“虛職”都不要了,真正的“退居二線”,鄭家豪門的財富裂痕,已是肉眼可見。
其實,如果你細看香港地產四大家族的近況,會發現類似的危機并非新世界一家獨有。地產行業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老一代打下的江山,在新周期里正面臨結構性轉型的巨大挑戰。過去靠“地生金”的邏輯行不通了,資產負債表上的每一塊寫字樓、商場、豪宅,現在都成了高懸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回首往昔,鄭裕彤那一代人,真的是“白手起家”。他13歲離鄉,從最底層做學徒,憑努力和膽識攀上財富巔峰。到了第二代,守成之余還能開疆拓土。而到了第三代,面對全球化、內地市場、數字經濟等新風口,家族企業的“慣性”反而成了包袱。習慣了高杠桿、高擴張的打法,一旦踩錯節奏,現金流就繃不住,債務雪球滾著滾著就成了天大的麻煩。
所以,這次新世界發展的“續命融資”,表面是銀行和家族的“攜手自救”,本質上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過去幾十年,香港地產家族橫掃天下,如今連息票都快還不起,靠家族的面子和人脈還在苦苦支撐。
每一個資本動作的背后,都是一代豪門的榮光與焦慮。銀行們看似愿意幫一把,骨子里也在擔心壞賬風險。投資人只剩謹慎,監管層的“非正式壓力”更像最后的安全網。
而對新世界發展來說,三年喘息期只是機會而非終點。如果不能把資產盤活、優化負債結構、找到新的現金牛,等下一波債務到期,危機還會再來。K11的故事能否翻盤,內地投資能否回本,鄭家第四代能否挺身而出,這些都還是未知數。
香港地產的黃金時代已經遠去,鄭氏家族的故事還在繼續。或許每一個看似“安全著陸”的背后,都藏著更多的艱難與不安。百年豪門的榮光,最終拼的是危機中能否自救、在變局中能否轉型。
鄭家這次的續命,既是一次自省,也是對所有老牌資本家族的警示:靠血統吃飯的時代過去了,唯有真正的變革和腳踏實地,才能讓故事繼續寫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