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峰會在即,突然出現一位“老熟人”——印度總理莫迪。
這位曾屢屢在關鍵場合“掉線”的領導人,如今不僅高調表態支持“全球南方”,還排出訪問加納、阿根廷、巴西等多國的行程,儼然一副“南方大領袖”的派頭。
問題是:曾多次在金磚與上合峰會上“人間蒸發”,甚至頻頻阻撓機制議題推進的印度,為何此刻又急著貼回來了?這真的是一次外交大翻身,還是一次自我安慰式的戰略回擺?
從形式上看,印度確實是金磚機制的“活躍攪局者”:曾對擴員持保留態度,多次不簽署聯合聲明,表現出濃厚的“美式戰略模糊”。
但現實中,它又絕不會主動退出。原因也不復雜——金磚對印度,確實很“香”:
? 新開發銀行的大額貸款:截至2024年,印度是新開發銀行貸款獲批最多的成員之一,重點集中在交通、電力、城建等基建領域。
? 話語權溢價:在金磚這樣一個南方國家占主導的平臺上,印度可以“放大”自身影響力,延續“南方代言人”的人設——至少在表面上。
一句話總結:印度嘴上罵金磚,身體卻很誠實。因為它太需要這個平臺了——既能“左手要資源”,又能“右手抗中國”,可謂軟硬通吃。
但話說回來,莫迪這幾年在“全球南方”的舞臺上過得并不風光。
區域盟友先后疏遠:從孟加拉國到不丹,再到馬爾代夫,過去的“天然盟友”一個個走遠。印度在南亞地區的主導地位,正被中國和海灣國家逐步蠶食。
西方關系不斷翻車:加拿大因錫克教領袖被暗殺問題,直接與印度外交“撕破臉”;英國輿論對莫迪的民主形象日趨懷疑;而美國,甚至曾邀請巴基斯坦軍方高層到白宮作“座上賓”,狠狠打了印度的臉。
更雪上加霜的是,印度“世界最大民主國家”的光環,因其在加沙沖突中堅定支持以色列,已在阿拉伯世界和“全球南方”國家中引發不滿。莫迪“全球代言人”的敘事,正在失去受眾。
如果說金磚是他翻盤的跳板,那也是最后的舞臺了。
與此同時,印度與美國的關稅談判已進入最后博弈階段。特朗普政府提出的“90天對等關稅”期限將至,而印度卻遲遲無法達成協議。
美國不僅指責印度是“關稅大王”,還提出進一步放開市場準入的要求。共和黨參議員格雷厄姆更爆料稱,特朗普已經點頭,如果中印繼續進口俄油,將對兩國加征高達500%的進口關稅。
這個數字聽著就嚇人——連中國此前被加126%都“被迫停手”,而印度制造業若被500%反制,影響將是毀滅性的。
此時的印度外長蘇杰生,面對媒體只擠出一句“船到橋頭自然直”,神情卻比橋墩還硬——要知道,去年面對相同問題時,他還自豪地說“自己有選擇就該被欽佩”。
現在不笑了?不是不愛笑了,而是知道,這一回,真的笑不出來。
印度想利用金磚“增加與美國談判的籌碼”,邏輯聽起來沒錯,但戰略節奏完全錯了位。
金磚從來不是一個“敲竹杠”的談判工具,而是推動南方共識的平臺。如果你進來只為搞“小動作”,遲早被邊緣化。
而且,當前全球多極博弈已進入加速階段,美國在遏制中國之外,也在系統性“去風險化”印度——一旦被視作“不穩定對手”,連談判都可能不再被邀請。
一句話總結:印度不是沒價值,而是“自我定位”出了問題。它想以“非中即印”的方式向美歐討價還價,卻忘了:不穩定的合作者,誰都不會托付戰略。
莫迪這次“重返金磚”,看似是一次華麗回歸,實則是對現實困境的無奈回應。
他想借平臺翻盤,卻反暴露出印度自身的戰略尷尬——既無明確立場,又難以持續動員,最終淪為“邊緣化的表演者”。
你怎么看印度這次的金磚姿態?是一場“自救式返場”,還是“策略性回旋”?歡迎留言聊聊你的判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