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國軍事實力的顯著提升,民間出現了一種聲音,主張通過武力解決國際爭端,認為“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然而,這種看似痛快的解決方案,實則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和不可控的后果。其實,大國立威,戰爭并非唯一解決途徑,非戰爭手段同樣能夠達到威懾與影響的效果,且成本更低、風險更可控。
戰爭的開啟或許容易,但結束卻異常艱難,其后果往往遠超戰爭本身。以菲律賓為例,盡管其軍事實力薄弱,中國若對其動武,雖說算是小菜一碟,能迅速取得戰術勝利,但戰略上卻可能得不償失。這不僅會被國際社會視為“以大欺小”,還可能加劇東南亞國家的“安全焦慮”,推動它們向美國靠攏,從而破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同樣,對印度的軍事行動也面臨類似問題,不僅難以在道義上占據優勢,還可能陷入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消耗大量資源,正中美國下懷。
既然直接動武存在諸多弊端,那么中國該如何立威呢?歷史和實踐給出了明確的答案:通過非戰爭手段展示實力,同樣能夠達到威懾與影響的效果。
此前,在東海防空識別區的劃定上,中國通過逐步增強空中實力,實現了對日本的有效威懾。從最初的勢均力敵,到后來的日本F15J戰斗機因機體老化而頻繁事故,再到中國無人機和轟炸機的常態化巡航,日本逐漸力不從心,最終不得不承認中國在東海的空中優勢。這一過程中,中國沒有發動一場戰爭,卻成功樹立了威信。
釣 魚 島爭端同樣是中國非戰爭立威的典范。面對日本的挑釁,中國沒有選擇直接軍事沖突,而是通過加強海警力量,實現釣 魚 島海域的常態化巡航。如今,中國海警船幾乎每天都在釣 魚 島海域巡航,日本則徹底躺平,默認了中國對釣 魚 島的實際控制。這種有效管理和實際控制,其效果遠勝于一次性的軍事打擊。
同樣,中國海軍的常態化遠海訓練與戰略巡航,也是展示實力、樹立威信的重要手段。
從突破第一島鏈到雙航母編隊的實戰化訓練,中國海軍的活動范圍越來越廣,類型越來越多,水平越來越高。這些常態化、自信的航行本身就是一種無聲而有力的威懾,讓相關國家清楚地認識到中國維護海洋權益和全球利益的意志與能力。
此外,中國試射洲際導彈的成功,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核打擊能力。這種戰略層面的終極威懾力,是任何國家在試圖挑戰中國核心生存利益前都必須三思的。洲際導彈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種最強大的“立威”,無需通過戰爭來證明。
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威望已經日益提升。在聯合國安理會的會議上,中國代表的穩坐如山與后來的堅定硬剛,展現了中國的自信與擔當。這種非言語的威懾與影響,遠比戰爭來得更為深遠和持久。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樸素愿望,反映了對國家強大的期待和對尊嚴的珍視。如果,中國無需通過戰爭來證明自己,未嘗不是更好的選擇。個人覺得,國家層面應該早已洞悉一切,所以才越走越穩、越走越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