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歸來——圓明園獸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正在安徽博物院如火如荼地展出。很多小伙伴會問,除了獸首,還有什么其他的展品值得一看?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本次特展青銅器板塊里的一些國家一級文物。
銅是人類較早認識和使用的金屬之一。由于新鑄造的青銅器色澤呈現(xiàn)金黃色,古人將其稱之為金,又因其常用于祭祀等吉禮,故稱之為“吉金”。所以此次展覽的青銅器板塊也叫“吉金耀彩”。
鳳鳥尊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這件西周早期鳳鳥尊,通體為昂首挺立的鳳鳥,頭頂花蕾狀高冠,勾喙前伸,長尾披垂。鳳鳥的背部設(shè)置圓拱形器蓋,蓋上挺立一只小鳳鳥,一副神情怡然的樣子。大小鳳鳥通身均裝飾鱗狀羽紋等紋樣,繁復(fù)而美觀。三千年前我們的祖先格外崇尚鳳鳥,商人以此為圖騰,周人則將之視作民族的守護神。
神面卣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此卣屬扁圓體類。子母口,器體口沿甚高,頸部微束,鼓腹,圈足起棱。器蓋較高,頂呈圓拱狀,近沿部呈直壁。拱形提梁跨于器頸長徑兩端。這件青銅卣造型和裝飾奇特,藝術(shù)水平極高,被推斷為西周早期康王、昭王時期陜西寶雞一帶的器物。
遂公盨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盨是用來盛黍稷的禮器,形制近于簋,西周中期偏晚開始流行,春秋前期已罕見。遂公盨的形制在盨的序列中較早,從鳥紋的特點看,屬于西周中期后段。
遂公盨的內(nèi)底有銘文共10行98字,銘文開篇記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后篇論述的是“為政以德”。遂公盨的發(fā)現(xiàn),將大禹治水的文獻記載提早了六七百年,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也最為詳實的關(guān)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記錄。
立兔形典尊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立兔形典尊是西周時期的兔形尊,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也是唯一一件立兔形尊。通高13.5厘米。立兔三瓣豁嘴,四瓣蹄,兩只大耳上舉,短尾下伏,形象十分寫實,它的背上還有一只伏臥的小兔作為器蓋的鈕。頸上鑄銘文13字。是西周時期一位名叫典的貴族,為紀念周王的賞賜而制作。
讓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家”,是文物的物理回歸,更是跨越時空的文化回歸;是參觀者深情地凝視,更是民族精神的凝聚。這個夏天,讓我們相約安博,一起見證“國寶歸來”。
供稿:閆啟鑫
編輯:張梅
審核:馮超
終審:卞堅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