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糾紛化解,功夫在平時。如何讓法治思維在基層生根,讓調解能力在鄉村升級?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人民法院城關人民法庭給出了“常態化”的答案——以典型案例為鮮活教材,持續賦能基層治理,讓法治的清泉滋潤轄區的每一寸土地。
“精準把脈 對癥下藥”
7月2日上午,城關人民法庭庭長李旭陽受邀出席河底鎮第二季度矛盾糾紛多元化解聯席會,為鎮政府各職能部門負責人帶來一場深入淺出、務實管用的典型案例培訓。這不僅是聯席會議的規定動作,更是城關人民法庭深化訴源治理、賦能基層一線的常態化舉措。該會議由鎮政府人大主席黃帥主持。
李庭長首先精準“把脈”,對河底鎮上半年的涉訴案件進行了深度剖析。數據清晰顯示,土地糾紛是困擾轄區平安建設的“老大難”問題——數量多、案由集中,且不乏疑難復雜個案。
結合鎮政府《關于全面加強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多元化解的實施意見》內容,他以兩起土地糾紛典型案例為 “活教材”,從案情背景、爭議焦點到裁判邏輯層層拆解,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中與土地權益相關的核心條款 —— 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的界定標準、承包權流轉的法定程序、征收補償的核算依據等,轉化為通俗易懂的 “土辦法”“硬道理”。使參會人員直觀感受到法律在實際糾紛解決中的應用,明白了合法權益的界限與保障方式,也為各職能部門后續處理類似糾紛提供參考范例。
答疑解惑 提供思路
會上,各包村區長針對一些涉集體土地糾紛的疑問、困惑,李庭長依據相關法律法規,詳細分析了糾紛成因,調解思路,并指導鄉干部如何在尊重法律的前提下,充分聽取村民意見,妥善解決矛盾糾紛。
近年來,城關人民法庭始終將基層人員培訓作為打通基層治理 “最后一公里” 的關鍵抓手,通過“ 跟庭培訓、案例培訓”等常態化培訓機制,實現了讓法律條文從 “紙上” 走到 “田間”,讓村委干部成為“法律明白人”。同時,結合河底鎮政府《關于全面加強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多元化解的實施意見》,將職能部門聯席會議+法律指導常態化,推動形成 “法庭指導、政府主導、群眾參與” 的多元解紛生態,將大量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
下一步,城關人民法庭將攜手河底鎮政府,不斷深化、創新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探索更富成效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讓更多基層干部成為“懂法、用法、善調解”的行家里手,讓法治的陽光照亮鄉村的每一個角落,為洛寧鄉村振興注入更堅實的法治動能。(李旭陽 王萌萌)
【編輯 瀅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