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四月,一輛黑色轎車緩緩開進浙江溪口,車上下來一個年輕人,穿著整齊的中山裝,目光堅毅但有點疲憊。
他正是蔣經國,闊別故土12年后終于歸來。誰能想到?在這看似平常歸鄉背后,藏著一段充滿波折還帶著掙扎的奇特舊事。
這十二年里,他從朝氣蓬勃的年輕小伙變成蘇聯監獄里的犯人,最后又以特殊身份回來,命運軌跡在國外有很大變化。
1925年,十六歲的蔣經國懷著一腔熱情,坐上前往蘇聯的列車。那時候國民黨和蘇聯的合作正如火如荼,好多中國青年去蘇聯學革命經驗。蔣經國也不例外,他順利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學業很棒,還積極參加各種活動,沒多久就成了校園里大家關注的焦點人物。
當時的他,對共產主義充滿向往,甚至公開批評自己的父親蔣介石,還因此得到斯大林的關注,被特批加入蘇聯共產黨。誰能想到,這份 “殊榮”,竟成了他命運轉折的開始。
1927年,國內局勢突變,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消息傳到蘇聯后,蔣經國立刻從“上進青年”變成了“反革命家屬“。他為了表明自己態度,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公開指責父親的行為。
可即便如此,他的處境還是急轉直下。蘇聯國內漸漸有人懷疑他是不是忠誠了,原本光明的前途,一下子變得黯淡無光。
1932年,蘇聯實行農業集體化,很多農戶因為反對政策,生活都變得困難起來。蔣經國親眼看到這類情況,忍不住站出來說了幾句公道話。這回可惹了大麻煩,他被判定為對抗蘇聯政策,徑直被關進了西伯利亞的古拉格勞動改造營。在那個像人間煉獄一樣的地方里,他每天要干十幾個小時重活,吃不飽穿不暖。根據獄友回憶說:“有一次蔣經國在獄中用俄語讀《三民主義》,被看守發現,然后被打斷三根肋骨。就算遭受這樣折磨,他也沒放棄求生的希望。
在勞改營的時候,蔣經國唯一能得到安慰就是給母親毛福梅寫信。2020年臺灣國史館解密信件里有這樣一句話:“這里冬天比溪口冷,但更冷的是人心!“幾句話,就把他在異國他鄉的心酸和絕望表現出來了。這些信件成了他跟家鄉唯一的情感聯系,也讓后來人能看到他那段艱難的時光。
1937年,國際形勢有變化,蘇聯要改善跟中國的關系。斯大林左思右想,覺得蔣經國算是個能利用上的棋子,于是,一場充滿政治算計的“交易”開始了。蘇維埃那邊跟蔣經國說,如果他簽個“斷絕父子關系”的聲明就放他回國。
一邊是魂牽夢繞的心之所向——鄉梓故里;一邊則面臨著要跟親生父親一刀兩斷的難堪境地,蔣經國就此陷入萬分痛苦的艱難抉擇中。
最后他咬緊牙關簽了那張能讓自己回國的聲明。聽說斯大林在這份聲明上還親自寫批示說:“中國需要的是孝子,不是革命家!“這句話準確說出了這場“放生”背后的政治意圖。
回到中國大陸的的蔣經國,已經不是當初那個滿懷熱忱之情的青年。在蘇聯的十二年,他經歷了背叛、坐牢還有精神上的折磨,這些經歷完全改變了他。他開始幫父親蔣介石處理政務,在江西等地推進變革,想在政治舞臺弄出點名堂。而他與蔣介石之間的關系,也變得十分微妙。以前公開決裂,現在卻要一起工作,這里面是什么滋味,只有他們自己清楚。
蔣經國在蘇聯度過的十二年時光,這段歷史不僅深深影響著他個人的人生軌跡,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近代政治的發展趨向。到現在為止,關于他在蘇聯那段時間發生過什么事情,還有好多細節很少有人知道。檔案里存著一些故事,還有沒寄出的信件,說不定還藏著好多沒人知道的秘密,等著后人去揭開。
參考資料:
《蔣經國傳》,陶涵著,中信出版社
臺灣國史館相關檔案資料
《莫斯科中山大學與中國革命》,楊奎松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