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們,晚上好。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電影片段:劉德華飾演的大反派帶家人去吃法式大餐,因為服務員用電子秤稱魚子醬大發雷霆,“一人一罐啊”“拿走拿走,把秤拿走”……盡管對這個細節的解讀因人而異,但對魚子醬這道食材的昂貴刻畫令人印象深刻。如果告訴你,現在全球60%的魚子醬都產自中國,曾經“舌尖上的奢侈品”,正在成為價格更親民的“中國新特產”,有沒有一探究竟的想法?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物以稀為貴。這是生活經驗,也是市場規律。本質上,一款食物能不能“飛入尋常百姓家”,看市場、看價格,歸根結底看的是供給。就拿被譽為“世界三大珍饈”的魚子醬、鵝肝、黑松露來說,之所以給人奢侈的印象,就在于國外原產地產量低,加之物流成本高,進入國內后因為不菲的身價,只好“以克計”。
這一切,正在因為中國而改變。安徽霍邱和山東臨朐,兩個距離法國朗德省萬里之遙的小縣城,為鵝肝這道頂級食材添加了一絲人間煙火氣。云南、廣西的橫斷山區,把原產于澳大利亞、被美國農場主冠以“夏威夷”之名的“貴族堅果”,加工成便利店里就能買到的日常商品。歐洲伏爾加河畔,霓虹燈下精心調制的雞尾酒,流淌著由淮河水釀造而來的伏特加基酒。多少產自域外、聞名于世的“洋貨”,在東方這片神秘而古老的土地上悄然扎根、兀自結果,別有一番風味。
中國是地大物博的,這也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顯著特征。事實上,從玉米、花生,到紅薯、土豆,再到菠蘿、火龍果,許多在今天常見的作物都是“遠道而來”的。扶搖九萬里,為何肯在中國“開枝散葉”?也難怪,溫帶季風、熱帶低壓、海洋水汽,總有一款適合;廣闊平原、低凹盆地、壯闊山地,“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不再是地中海的專屬,朗德鵝在山東的農村也能“曲項向天歌”;從伯羅奔尼撒半島到甘肅隴南,油橄欖一樣結滿枝頭。中國之大,大在總能找到落腳的地方。
當然不只是自然條件。“無中生有”的背后,還有一股子敢想敢干的勁頭。都說中國人愛種菜、會種菜、能種菜,是因為中國人更懂得文明的脈、土地的根。那么今天,中國人不僅對土地的情感更加綿密,對“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規律也理解得更為深入。廣東的魚,養進了青藏高原的湖;澳洲的淡水龍蝦、南美的白對蝦,在新疆的鹽堿地里安了家,誰說新疆的特產只有馕?越來越多不敢想、想不到的農業生產方式,顛覆人們的認知,豐富食客的味蕾,安撫你我的胃口。
輾轉騰挪,也是一種關于開放包容的直觀體現。有人說,土地是最無私的,因為它接納一切。是啊,作物的種子翻山越嶺、遠渡重洋,在異域找到安放身心的水土。相比之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文明與文明之間的互動,反而困難重重。心與心的距離,隔層紗,也隔著星空與大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新特產”的出現,是中國農業兼收并蓄的傳統,也是鼓勵開放交流的結果。不停滯的河水,不板結的土壤,才是更有希望的土地。
“在中國,皆有可能。”把視野投向高精尖的技術創新之外,在更廣的原野上、更深的土壤里,也能發現不容忽視的“中國創造”。或許渺小,或許尋常,但正是這些長于斯、成于斯的果實,托舉著億萬人民,影響著五湖四海。這是大地的哺育,也是勤勞與智慧的意義。
這正是:
昔年珍饈宴,今成盤中鮮。
山鄉迎巨變,獨撐半邊天。
大家晚安。
(文| 風凌度)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油橄欖種植基地內,農戶進行采摘工作。圖片來源:三聯生活周刊微信公眾號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