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必吃的10樣應(yīng)季菜,錯過再等一年!
盛夏七月,驕陽似火,蟬鳴聲聲里,大自然悄然捧出應(yīng)季的厚禮。
早在《齊民要術(shù)》中,就有古人順應(yīng)天時種植蔬菜的記載,
“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道出了農(nóng)耕智慧的精髓。
古詩“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也勾勒出七月田園間的獨特景致。
歲月流轉(zhuǎn),從古代的阡陌農(nóng)田到現(xiàn)代的都市菜籃,
依時而食的傳統(tǒng)始終未曾改變。
各地百姓將時令蔬菜融入日常飲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
每一道菜都承載著一方水土的記憶。
老菜農(nóng)們最懂時令的奧秘,
他們穿梭在綠意盎然的菜園中,挑選出十種七月應(yīng)季蔬菜。
這些新鮮味美、營養(yǎng)豐富的時令佳肴,
正等著為人們的盛夏餐桌增添別樣風(fēng)味。
苦瓜
原產(chǎn)印度尼西亞,明代就跟著鄭和船隊漂洋過海來中國扎根了,
現(xiàn)在廣東、廣西、福建這些濕熱地兒遍地都是。
七月天熱得冒煙,苦瓜正當時令,菜市場里綠油油堆成小山,價格還親民,2塊錢能買一大根。
老廣管它叫“涼瓜”,四川人喊“癩葡萄”,
這名字接地氣——果皮疙疙瘩瘩像癩蛤蟆,切開卻像翡翠,嫩得能掐出水。
別看它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都夸它“青則滌熱”,夏天吃比涼茶還頂用。
廣東人愛拿它煲湯,苦瓜黃豆排骨湯一鍋下肚,汗都發(fā)得透;
湖南人則喜歡切薄片炒肉,大火一煸,苦味散了,剩的是回甘。
怕苦?教你個法子:
切好后撒把鹽腌十分鐘,再拿雪碧泡一泡(別笑,老好吃了),苦味跑光光,脆生生像吃青瓜。
不過老饕講究“吃苦養(yǎng)身”,苦味越重,降火效果越猛。
七月燥熱,冰箱里冰鎮(zhèn)一盤涼拌苦瓜,配粥下飯,比啃冰棍還舒坦!
紅薯葉
七月暑氣正盛,這會兒田間地頭的紅薯葉水靈靈的,掐一把都能掐出汁來。
這菜原是南美洲的野菜,
明朝萬歷年間才跟著陳振龍的船隊漂洋過海落到福建,
如今在河南、四川、湖北的菜田里竄得歡實。
老輩人管它叫“苕尖子”,武漢人掐著最嫩的藤尖兒,笑說這是“土地里長出來的翡翠”。
要說這菜命硬,早年饑荒年代被當豬草,如今倒成了香餑餑。
廣東人最識貨,蒜蓉一爆,鐵鍋旺火顛兩下,碧綠的葉兒裹著油光,脆生生帶著股子清甜。
我阿嬤教過個妙招:
焯水時滴兩滴麻油,葉子綠得發(fā)亮,拌上腐乳和辣椒圈,配粥能吃三大碗。
這菜實誠,鈣含量比牛奶還高,纖維又細,老人孩子嚼得動,
難怪潮州人拿它當“護國菜”供著——當年寺里和尚用這野菜充饑,
少帝吃得龍顏大悅,雖是傳說,倒也襯出它救命的本事。
南瓜
七月南瓜正當季,這“金疙瘩”原產(chǎn)美洲,
明朝漂洋過海落戶中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夸它“甘補益氣”。
山東壽光、河北衡水這些地界兒,沙質(zhì)土里長出的南瓜最地道,
7月頭茬瓜剛下藤,頂著露水就往菜場竄。
老輩子說“七月南瓜賽羊肉”,
講的就是它軟糯香甜的勁兒,β-胡蘿卜素爆表,膳食纖維比芹菜還多兩成,涮火鍋、煮粥都巴適得板。
川渝人管南瓜叫“金瓜”,切塊和臘排骨燉一鍋,湯汁抿抿甜;
江浙愛拿它做南瓜餅,裹芝麻煎得外酥里糯。
最絕的是清蒸——對半劈開掏瓤,撒把枸杞上鍋一蒸,金燦燦的瓜肉用勺子一壓就化,連隔壁小孩都饞得扒窗臺。
馬齒莧
這野菜在咱中國遍地都是,田間地頭、房前屋后,紅梗綠葉趴地上,跟鋪了層翡翠似的。
老輩人管它叫“長命菜”,這里頭有個說法,
當年后羿射日,最后一個太陽躲在這草底下才保住命,從此太陽神罩著它,越曬越旺,所以又叫“太陽草”。
要說吃它,七月初正當時!
河南老鄉(xiāng)管它叫“螞蚱菜”,掐嫩梢涼拌最對味。焯水后切段,撒把蒜泥、淋點香油,酸溜溜的汁水裹著脆生生的莖葉,吃著比生菜帶勁,比莧菜清爽。
福建人更會吃,拿它和干貝煮湯,鮮掉眉毛!
不過得趁早,等開了黃花花,酸味竄上來,口感就打折扣了。
這草命硬,曬干了囤到冬天包包子,照樣綠瑩瑩的,老一輩都說它是“天然防腐劑”。
西紅柿
原產(chǎn)南美安第斯山脈,明朝萬歷年間才漂洋過海來中國,
老祖宗管它叫“洋柿子”或者“番柿”。
在北方,像河北張家口、山東壽光這些地界,露天種的西紅柿正當時令,
沙瓤多汁,咬一口能飆汁兒,天津人直接喊它“火柿子”,聽著就熱乎。
要說這西紅柿可真是勵志典范。
早年間歐洲人拿它當觀賞植物,覺得顏色艷麗肯定有毒,直到有個愣頭青畫家豁出命試吃,才發(fā)現(xiàn)是寶貝。
現(xiàn)在誰家廚房沒它?
維生素C含量比蘋果還高,番茄紅素更是抗氧化扛把子。
新疆產(chǎn)的西紅柿因為日照長,甜得跟蜜似的,云南元謀的冬番茄倒是反季節(jié),但七月這撥兒最水靈。
最絕的是做法,
西紅柿炒雞蛋全國統(tǒng)一經(jīng)典——雞蛋得煎得蓬松,西紅柿要炒出沙,臨出鍋撒把蔥花,
湯汁泡飯能吃三碗!
東北老鐵還愛用“洋柿子”燉牛肉,酸甜口兒解膩又下飯。
我跟你說,這紅彤彤的小果子,從南到北沒人不愛,畢竟誰能拒絕夏天第一口鮮甜呢?
黃瓜
七月吃瓜正當時,山東曲堤的黃瓜頂花帶刺地往市場上躥。
這地兒年產(chǎn)13億斤黃瓜,瓜條勻溜得像尺子量過,咬一口“咔嚓”脆生,汁水能濺到后槽牙。
老輩人說這瓜是張騫從西域馱回來的,原先叫胡瓜,
后來石勒皇帝嫌“胡”字犯忌諱,愣是給改成黃瓜,
您瞅現(xiàn)在這綠油油的模樣,倒像被皇帝老兒騙了千年。
河北館陶的黃瓜更絕,翟莊村種著105種黃瓜,活脫脫黃瓜聯(lián)合國。
當?shù)厝斯芩?strong>“青瓜”,說這瓜皮薄得能透光,瓜瓤甜津津的像含了蜜。
涼拌時拍兩瓣蒜,淋幾滴小磨香油,筷子一攪和,連盤底的汁水都能拌下半碗飯。
要我說這瓜最妙在百搭,切絲配木耳爽口,拍塊拌豬頭肉解膩,就連煮湯時扔兩片,都能把暑氣鎮(zhèn)得服服帖帖。
茄子
七月必吃的應(yīng)季菜里,茄子得算頭一份!
這貨原產(chǎn)印度,西漢時就順著蜀道溜達進四川,現(xiàn)在山東、河南的茄子最出挑,
紫不溜秋的皮裹著綿軟芯子,吸飽了湯汁比肉還香。
老話說"六月茄子賽過雞",說的就是這時候的茄子最水靈,咬一口能滋出汁水來。
您猜怎么著?
隋煬帝當年管它叫"昆侖紫瓜",聽著就貴氣。
不過咱老百姓可不管這些,地三鮮里茄子跟土豆辣椒滾油鍋,出鍋時裹著亮晶晶的芡汁,配碗大米飯能造三碗!
川渝地區(qū)拿它做魚香茄子,酸甜辣鮮全往里頭鉆,筷子一夾就斷,入口即化。
要說最野的吃法,還得是云南的炭烤茄子,整根扔火堆里焙得焦香,撕開撒把折耳根和腐乳,那滋味比烤肉還勾人!
空心菜
這菜水靈靈的莖稈中空,四川人喊它“無縫鋼管”,潮汕老輩叫“應(yīng)菜”,
名字土得掉渣卻藏著大講究。
原產(chǎn)自咱們中國,兩廣、福建的水田里撈一把,頂著露水的新鮮勁能掐出水來。
五月到七月最嫩,南方天暖二三月就能上桌,北方的菜園子稍晚些,但夏初準能見著它翠生生的影子。
要說這菜命硬,
比干挖心后遇著賣空心菜的老婦,一句“菜無心可活”斷送了忠臣性命,
封神榜里的橋段給它添了分傳奇。
可老百姓才不管這些,抗戰(zhàn)時西南聯(lián)大的師生靠它續(xù)命,
六零年成都人拿它當主糧,涼拌空心菜梗能下三碗飯。
空心菜不挑地,水田旱地都能活,莖葉掐了還能長,簡直是蔬菜界的“小強”。
現(xiàn)在吃空心菜講究個鮮靈,蒜蓉爆炒最對味,
火要旺,油要熱,三兩下起鍋,脆生生帶著蒜香。
廣東人愛用腐乳炒,咸香勾著空心菜的清甜,筷子一挾就停不下來。
七月暑氣重,這菜正好清熱解膩,吃到最后連盤底的湯汁都想拌飯,你說饞人不饞人?
絲瓜
全國遍地種,但論水靈還得數(shù)兩廣、江浙的露地貨,
7月頭茬剛掛藤,頂花帶刺嫩得能掐出水!
老輩人叫它“天羅絮”,《本草綱目》早記了,夏天吃正對路。
廣東阿婆管它叫“勝瓜”,諧音避諱“輸”,圖個吉利,煮湯時總念叨“勝瓜滾湯,勝過吃參湯”。
這瓜自帶清甜,炒蛋燉湯都鮮掉眉毛。
我媽做絲瓜湯有絕活:油鍋爆香蒜粒,瓜片下鍋“刺啦”一響,撒把開洋倒熱水,臨出鍋淋蛋花——綠油油浮著金燦燦,喝一口鮮到跺腳!
現(xiàn)在菜場絲瓜堆成山,三塊錢能買一大根,清炒都下飯,難怪南方人天天見它不嫌煩,真真是“食過返尋味”咧!
冬瓜
七月的菜場C位,得留給水靈靈的冬瓜!
這貨原產(chǎn)中國南方,廣東清遠、揭陽種得最野,黑皮冬瓜能長到半人高,墨綠外皮裹著厚實瓜肉,燉煮倆鐘頭都不散架。
老廣講究“冬瓜盅喺廣東人夏天嘅命根子”,拿整顆冬瓜當盅,塞滿瑤柱、排骨、夜香花,清甜湯汁能喝出透心涼。
別看它憨憨的,其實是減肥神器,丙醇二酸把糖分轉(zhuǎn)脂肪的路子堵得死死的,啃一大塊才12大卡,四川人喊它“dong gua”,拿來燉湯“巴適得板”!
最絕的是紅燒做法:
冬瓜切大塊,皮朝下煎出虎皮,淋兩勺素蠔油燜到綿軟,筷子一戳就化在米粒里,連湯汁都能拌光三碗飯!
街坊們,甭管是廣東啷個煲苦瓜湯,還是川渝炒苕尖兒滴麻辣鮮香,
這十樣七月鮮貨往桌上一擺,三伏天照樣吃得神清氣爽!
趕緊挎上菜籃逛早市去,挑幾樣順眼的,
回家冰啤配涼拌,蒲扇搖搖——您就瞧好吧,暑氣?
早被這口鮮綠趕跑嘍!
心靜自然涼,肚里有瓜菜,盛夏也舒坦!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