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老藏家聊起來,你會發現,他們眼里早沒了年輕時的狂熱。什么天價成交、市場爆火,聽著就跟聽故事似的,心里一點波瀾都沒有。是真看開了,也是真被傷透了。
說起當年的集郵熱,老人們直搖頭。上世紀八十年代,郵票公司門口排隊買郵票的隊伍,能甩出幾百米去。
有人搬個小馬扎,一宿一宿地熬著排隊;更有人拿著當時金貴的糧票,就為了換幾張蓋過郵戳的“蓋銷票”。
為啥這么瘋?郵票值錢啊!“全國山河一片紅”那種珍郵,一枚就能頂普通工人好幾年的工資。“大一片紅”的價格更是高得嚇人,刺激得人眼紅心跳。那時候,多少人抱著“集郵就是投資,穩賺不賠”的念頭,一頭扎了進來。
結果呢?等來的不是財富,而是一茬接一茬的“割韭菜”。
1985年,郵票總公司突然宣布增發“熊貓”小型張。好家伙,原本被炒到30塊的郵票,價格像坐了滑梯,“唰”地就掉回了面值幾塊錢。多少人手里的“寶貝”瞬間貶值?
1992年,“壬申年”猴票發行。很多人后悔沒趕上80年代“庚申猴”的暴富神話,心想這回得找補回來。于是又是一窩蜂地搶購、炒作。
誰承想,這版猴票發行量高達2億枚!成了當時新中國紀念郵票和特種郵票里最大的泡沫。囤得越多,虧得越慘。
這還不算完。集郵熱那會兒,怪事層出不窮:說好的發行計劃,動不動就“增發”;時不時冒出些所謂的“錯版票”,真假難辨;本該銷毀的印刷殘次品,不知怎么流到了市場上,被吹成“絕世孤品”。
某些品種剛被炒熱,價格上去了,突然又放出大量庫存……這一套套的“組合拳”打下來,老玩家們的心,被割得涼透了。
到了21世紀,集郵的人肉眼可見地少了。集藏協會的會員名單,厚度縮水了四分之三。
本以為郵票市場夠坑了,沒想到古玩收藏這潭水,更深更渾,鐮刀揮得更快更狠。
電視里、新聞上,動不動就是某某古董在拍賣會上拍出幾千萬、上億的天價。這誰看了不眼熱心跳?據說全國有8000萬收藏愛好者,都夢想著能“撿個大漏”,一夜暴富。
然而,現實是冰冷的。真正靠收藏古董發大財的普通藏家,鳳毛麟角。錢都讓誰賺走了?是那些圍繞著收藏市場的“服務商”們:鑒寶公司、拍賣公司、某些所謂的“專家”、制假販假的、開仿古作坊的,還有那些專門“做局”的騙子們。
最讓人憋屈的是那套“雙標”邏輯:當你拿著假貨去問某些機構,他們為了賺你的前期費用,可能會含糊其詞甚至暗示“東西不錯,有希望”。
可當你運氣好或者真有眼力,淘到了真正的好東西、精品、稀罕物,想去正規渠道變現時,那些所謂的“專家”和“正規公司”態度就變了。他們搬出“傳承有序”和“館藏才是標準器”這兩把大刀。
潛臺詞就是:“你一介平民,憑什么能擁有國寶級的東西?” 他們不敢認,也不愿認。于是,市場上假貨橫行霸道,真東西反而難以出頭。
更糟的是,如果你手里的真東西來源說不清楚,還可能惹上“倒賣文物”的麻煩,真是捧著金飯碗討飯吃。
郵票市場的風風雨雨,算是給老藏家們上了沉重的一課。如今在古董市場又看到幾乎一模一樣的套路,甚至變本加厲,老人們徹底心涼了,也徹底看開了。
這些經歷過兩次“收藏劫”的銀發老人,在市場的漲漲跌跌、真真假假中,算是徹底“畢業”了。他們帶著滿身的“傷痕”和一顆通透的心,選擇了退場,也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平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