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產替代和AI浪潮下,中國GPU廠商們的一舉一動總能掀起市場關注。最近,摩爾線程和沐曦股份同日遞交招股書,就在行業內引起了一番熱議。“東四十條資本”發布的《“中國英偉達”,要IPO了》一文,就把兩家企業的發展歷程和IPO信息進行了一一盤點。
但在IPO之外,兩份招股書中還有一些細節值得關注,比如與一級市場高度相關的:摩爾和沐曦在Pre-IPO輪融資時,都給了FA數千萬甚至上億的融資顧問費——這在FA行業里可算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收入,至少比我最近兩年了解到這個行業的收入數據要好得多。
很明顯,行業的朋友們感受到了賺錢的振奮。一位FA朋友就對我說,“我們啥時候也能接這種大項目。”羨慕之情溢于言表。我想這兩家公司IPO、“FA大賺一個億”,這些消息也提供了一個明確的信號:退出環境正改善,創投行業局部在回暖,FA接到下一個大項目可能不會太遠,但要說多樂觀還早了點,不要被馬太效應迷了眼。
兩個Pre-IPO輪融資,讓FA大賺一筆
先來看看招股書中披露的具體信息。
摩爾線程的招股書顯示,2024年公司有應付融資顧問費1.27億(如下圖所示)。這是2024年末,摩爾線程Pre-IPO輪融資應付的FA費用。摩爾線程說,這筆費用也是“其他應付款”在2024年增長18%的主要原因。當然了,這筆錢記在了應付科目中,也就是截至報告期這錢還沒給,屬于一筆不小的負債。
圖源/摩爾線程招股書
摩爾到底融了多少錢,需要支付1.27億的費用呢?數據顯示確實不小。摩爾線程所指的Pre-IPO輪融資,新增股份7000萬股,由廈門國貿、五源啟興、杭州富浙等38家主體以52.25億元認購,投前估值246.2億元。
再看看沐曦股份的情況。
沐曦雖然未披露融資顧問費的具體金額,但也至少有大幾千萬的融資服務費待支付。招股書顯示,沐曦2022-2024年服務費分別是3625.38萬元、4450.06萬元、8510.42萬元,不算多。但2025年1-3月,服務費劇增至9181.51萬元,主要原因就是產生了大量融資顧問費(見下圖)。
圖源/沐曦招股書
服務費中“融資顧問費占比較大”。招股書中清楚地寫道,“為了加快融資進程,公司聘請了多家第三方機構為公司提供融資中介服務,并按照融資金額的一定比例向第三方機構支付融資服務費。”在“其他應付款”這一項中,沐曦再次強調,“2025年3月公司完成Pre-IPO輪融資,當期已計提但尚未支付的融資顧問費金額較大”。
大概算下來,沐曦和摩爾線程兩家GPU公司,前段時間在一級市場融資的FA費用合計大概得有兩個億。并且雖然看起來沐曦的費用略低一些,但招股書顯示,今年一季度沐曦的融資力度比摩爾更大,它在三個月時間內完成兩輪融資:
2月,經緯創投、河南科投等18個主體,以共計13.95億元,認購了沐曦110萬3742股新股;3月Pre-IPO融資中,又有經緯創投、河南科投、中金上汽等67個主體,共投資了72.21億元,認購新股505萬1257股。兩筆融資共計86.16億元。如果,注意是如果,按86.16億元的總融資額度沐曦的FA費用比例,實話講還真不算高,畢竟放在二級市場的IPO融資,那投行拿到的費用可能是這個比例的好幾倍。
所以簡單總結下:摩爾融了52億,應支付融資顧問費1.27億;沐曦募了72億(如果加上2月的那輪是86億),對應融資顧問費大幾千萬。加在一起大概有兩個億了。當然需要指出的是,這是兩家公司尚未支付的FA費用,不代表本輪融資一共對外支付的費用。也不止一家FA拿到了這筆“潑天富貴”,招股書也明確說明,“聘請了多家第三方機構為公司服務”。
GPU淘汰賽:快速融資,有糧不慌
FA都賺這么多錢了,能代表這行業全面向好嗎?也不一定。這只能說明,馬太效應在起作用,資金越來越向頭部聚集。投中網曾寫過,不少機構都在搶購摩爾線程老股(詳見《錯過寒武紀的投資人,都在搶摩爾線程老股》)。這則消息在招股書中也得到了印證。
比如摩爾線程2024年10月有2筆股權轉讓,其中佛山瑞展以5000萬元的價格,從陽光融匯手中買下了95.7410萬股,每股價格52.22元。青島新鼎以5000萬的價格,從博時招商手上買了83.7734萬股,每股價格59.68元。
沐曦集成在2024年下半年也有過多次股權轉讓。24年8月,葛衛東旗下的混沌投資接了寧波復星、海南禮士手上的部分老股;今年1月,聯想中小、正合啟元分別從央視融媒、國盛川禾手上接了老股。
上述老股的價格也不算便宜。比如央視融媒將持有的沐曦38017股,轉讓給聯想中小,轉讓價格為5000萬人民幣,每股1315元。國盛川和以1280萬元的價格買了9184股,每股價格1394元。這兩個價格都比沐曦今2月份的融資價格更高,當時價格為1264元/股。所以“搶購”一詞大抵是貼切的。
圖源/沐曦招股書
那么問題來了,按理說兩家公司在一級市場都是大受歡迎的公司,在募資上占據優勢,為何還需要依靠FA來進行融資?
這可能與GPU行業高昂的研發投入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不無關系。GPU研發是個燒錢的黑洞。英偉達2025財年的研發費用高達129.14億美元,雖然中國創業公司尚不能與英偉達相比,但是在研發上投入占營收的比例上,尤其是未盈利的公司,絕對不少。
摩爾線程2022年到2024年三年內,研發投入高達38.10億元。這是三年營收總和6.08億元的6倍以上,也是公司三年巨虧50億的重要原因。沐曦集成三年研發費用雖然沒有摩爾線程高,但是也高達22.47億元,是三年營收總和7.964億元的2.8倍。而這次兩家企業IPO分別募資80億和39億,大部分資金也將用于產品研發。可見其投入之大,需要持續不斷的資本支撐。
第二則是因為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
不可否認,中國GPU產業正迎來大爆發。摩爾線程2022年營收0.46億元,2024年營收4.38億元,復合增長率208.44%。沐曦2022年營收0.004億元,2024年營收7.43億元,復合增長率4309%。兩家企業都迎來了爆發式增長。而且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提供的數據顯示,2024年國產GPU市場規模為1638.17億元,到2029年將增長到13635.78億元,未來的市場也更為廣闊。
但殘酷的是,創業公司之間的淘汰賽已經開始了。今年初,“重慶英偉達”象帝先就上演了一出“絕境求生”的驚險故事:去年5月這家開始大規模裁員,市場一度傳出“原地解散”的消息。直到今年2月獲得南孚電池等公司“數億元”投資,它才得以轉危為安。
在我上次寫象帝先的故事時,就有讀者評論說,“中國做GPU的不下上百家了。”數據雖然夸張,但無疑揭露了一層擔憂——市場再大也抵不過玩家過剩。
除了摩爾和沐曦,在“GPU四小龍”中,壁仞科技、燧原科技也早已開啟了IPO。天數智芯、礪算科技、曦望、瀚博半導體等眾多創業公司正奮起直追。更不用說海光信息、寒武紀、芯原股份、景嘉微這些上市公司了。
所以對摩爾和沐曦而言,不論是內部研發需求,還是外部市場競爭,快速融資都異常重要。“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這既是長期投入的重要保證,也是市場機遇期的戰略儲備。并且,這兩家公司的最后一輪融資中,有共計超過100家主體參與其中,“中國英偉達”們再次展現了在一級市場的強大號召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