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穿一雙鉤子是多么神氣,現在狗都不穿!”
6月27日,耐克披露2025財年業績(2024.6-2025.5),全球各區均有下跌,大中華區跌幅最大,全年收入65.86億美元,降幅達到13%。
對比上個財年,耐克在華少進賬的數額,高達9.59億美元,約在70億人民幣左右。今年3-5月,耐克下滑加速,14.8億美元的收入,萎縮約兩成。
事實上,自新疆棉事件開始,便是耐克在中國市場走向衰落的開始。這個曾經輝煌的運動服飾帝國終究開始它的黃昏。
站在中國市場對立面
耐克犯的第一個大錯就是站隊。
自2021年"新疆棉"事件引發輿論風波以來,國際運動品牌在中國市場的處境發生了顯著轉變。以耐克為代表的海外品牌因卷入政治化爭議,其商業版圖在中國市場逐漸褪色——從線下門店客流銳減、庫存積壓,到市場份額被本土品牌悄然蠶食,曾經傲視群雄的商業帝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財報數據直觀映射出這種變化:2022財年耐克大中華區營收同比驟降13%,與前一年24%的增幅形成強烈反差;盡管2024財年出現8%的溫和復蘇,但已難復昔日輝煌;而到了2025財年,12%的跌幅更使其成為全球表現最疲軟的市場。
可怕的是,競爭對手也充分貫徹了“趁你病要你命”。
這場商業格局的重構,為國產品牌創造了歷史性機遇。李寧、安踏等本土品牌以堅定的文化立場為基石,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與設計突破,成功將"國貨"標簽從情感認同升級為品質背書。
當安踏的氮科技中底、李寧的?輕彈科技在性能參數上比肩國際水準,當特步160X系列馬拉松跑鞋在國際賽事嶄露頭角,當鴻星爾克以親民價格提供專業級運動裝備,消費者開始用實際行動重新定義"高端"——這不再等同于外國商標,而是指向更懂本土需求、更具性價比的創新產品。
產線轉移,品質下降
之后,為了降低運營成本,耐克又犯了第二個大錯——越南制造。
當耐克深陷銷量持續下滑的泥沼,將部分生產線向東南亞轉移的舉措看似是應對危機的“自救良方”,實則是一步暗藏風險的險棋。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成為其新的產能承載地,耐克試圖通過勞動力成本優勢重拾利潤空間。
但市場卻用最直接的方式給出了否定答案——社交媒體上消費者對產品質量下滑的聲討聲浪漸高。有網友表示,兩雙同級別的碳板跑鞋,到手價都是900左右,耐克的才300多公里前面已經開膠了,特步的1300多公里了還沒有什么很大的毛病。
公司戰略層面的激進變革同樣陷入“自我設限”的怪圈。前任CEO約翰·多納霍主導的直營渠道改革,以近乎“斷腕”的姿態將全球零售合作伙伴從2018年的3萬家銳減至2024年的不足1萬家,本意是通過削減中間環節提升利潤率、強化品牌掌控力,卻意外斬斷了觸達消費者的關鍵觸角。
其線下門店的密集關閉導致品牌曝光率斷崖式下跌,而數字渠道的建設又未能及時填補流量缺口,最終形成“線上不溫不火、線下門可羅雀”的尷尬局面。
產品端的雙重困境更將耐克推入進退維谷的境地。貿易摩擦帶來的關稅成本壓力,迫使品牌在“提價轉嫁成本”與“加速產能外遷”間艱難抉擇,但無論選擇哪條路都暗藏危機:前者直接削弱了價格競爭力,后者則因“越南造”的品控問題進一步打擊消費者信心。
而這種兩難選擇最終在核心業務上集中爆發——曾經撐起半壁江山的鞋類業務全球銷量下滑13%,Air Force 1和Dunk等經典系列跌幅超20%;服裝品類雖相對“抗跌”,卻也難逃12%的衰退;就連旗下匡威品牌也陷入18%的營收暴跌,多品牌運營戰略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從生產線遷移到渠道重構,從定價策略到品控管理,耐克正為每一個戰略誤判付出沉重代價。
而耐克的衰退也昭示著:那個靠LOGO就能躺賺的時代徹底過去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