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胎是汽車最重要的零部件之一,是汽車唯一與地面接觸的部件,提供緩沖,增強牽引力,減少震動及支撐車輛負荷。根據結構設計,主要分為子午線輪胎及斜交輪胎。按應用場景劃分,可分為乘用及輕卡胎、卡客車胎及非公路胎。
去年,全球輪胎銷量達到19.305億條,同比增長2.2%。預計到2029年,這一數字將增長至23.26億條。中國、美國、歐洲、其他地區分別占全球輪胎銷量的20.7%(3.989億條)、18.8%(3.639億條)、27.2%(5.258億條)、33.3%(6.419億條)。
去年,全球前十大輪胎制造商的輪胎總銷量為10.757億條,占全球輪胎銷量的55.7%。其中,中國占據3席,日本2家,法國、美國、德國、韓國、印度各有1家。排在榜單5-10位的依次是中策橡膠、玲瓏輪胎、韓泰輪胎、阿波羅輪胎、賽輪集團、住友橡膠。
公開資料顯示:中策橡膠成立于1992年,前身是創辦于1958年的杭州海潮橡膠廠,是國內最早從事輪胎制造的企業之一,如今已成為中國最大的輪胎生產企業,擁有“朝陽”“威獅”“好運”“金冠”“WESTLAKE”等品牌,產品涵蓋全鋼胎、半鋼胎、斜交胎和車胎等四大類別,廣泛應用于轎車、商用車、工程機械等領域。
作為中國第一大輪胎制造商、卡客車輪胎制造商(全球第二),中策橡膠在建德、富陽、蕭山、天津、泰國、印尼、墨西哥等地建有13個制造基地,形成“國內+海外”雙循環布局。2024年10月23日,中策橡膠印尼工廠首胎下線,12月18日正式投產。去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92.55億元,凈利潤37.87億元,其中,境外收入占比達到48.14%。
前四名輪胎銷量超過1億條。排名第四的大陸集團(Continental AG),1871年成立于德國漢諾威。去年12月,集團宣布分拆旗下汽車子集團,今年4月又宣布分拆旗下工業技術部門康迪泰克(ContiTech)。至此,大陸集團徹底告別多元化布局,回歸“輪胎制造商”的本源。
普利司通(BRIDGESTONE)以1.45億條的銷量排在第三位。這是日本最大的輪胎制造商,成立于1931年,總部位于東京,旗下擁有搏天族、泰然者、遨然者、冰銳客等產品系列,在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業務,約有12.5萬名員工。上世紀90年代末進入中國市場,目前擁有2座工廠(天津、無錫),1處研發中心和1處試驗中心
固特異(Goodyear)位居次席,去年銷量達到1.666億條。這家美國企業還是全球第一大卡客車胎制造商,銷量為2720萬條,市場份額達到12.9%。今年5月7日,將在歐洲、北美和大洋洲的鄧祿普品牌(包括消費、商用和其他特種輪胎)的權益,出售給日本住友橡膠(SRI)。
米其林(Michelin)依舊是全球最大的輪胎制造商,去年銷量達到1.85億條,市占率9.6%。其中,在乘用及輕卡胎領域排名第一(1.573億條,9.5%),在卡客車胎領域排名第三(1520萬條,7.2%)。
1889年,愛德華·米其林與安德烈·米其林接手了一家農機廠,這是由祖父巴比爾·米其林與其表兄多伯利合伙于19世紀30年代在克萊蒙費朗創辦的,主要生產馬車制動塊和橡皮軟管之類的橡膠制品。他們以自家姓氏給公司命名。兩年后,發明了第一條可拆卸的自行車輪胎,奠定近代輪胎的雛形。
從1895年汽車充氣輪胎的問世,到推出可拆卸的鋼制輪圈、低壓轎車輪胎,再到上世紀40年代中期,研制出可以改善車輛操控性、安全性并延長壽命的子午線輪胎,徹底改變輪胎產業。
1988年,米其林在香港成立了第一個銷售辦事處,次年在北京設立代表處。1995年在沈陽成立了在華第一家合資公司,2001年設立中國總部和研發中心。如今,米其林在中國市場已擁有5家工廠和近7000名員工。
其中,米其林上海工廠改擴建項目二期工程將于明年底前竣工,高性能子午線轎車輪胎年產能將提高至950萬條。沈陽工廠正在進行改造升級,建成米其林全球首個“碳中和”生產基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