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呼和浩特7月4日電 題:水花里的“擺渡人” 教練王元達讓殘障生命在泳池發光
作者 烏婭娜 康懿
“眼睛看我,腿伸直,一起打水。”泳池邊上,教練王元達一邊用手比劃,一邊耐心地重復著這一句動作要領,越越(化名)在水里認真聽著,停頓片刻后立即向對岸游去。
圖為游泳訓練中的越越(化名)。康懿攝
越越患有智力障礙,從最初訓練時頭不敢入水,到今年參加全國殘疾人游泳錦標賽并獲得200米個人混合泳SMI4第3名、200米自由泳S14第3名、100米蛙泳SB14第5名、100米仰泳S14第6名的好成績,離不開家長和教練的陪伴。
越越在泳池里訓練時,他的媽媽就在泳池邊拿著浮力棒一趟趟跟著走。她說:“孩子在水里找到了樂趣,現在會游泳還能參加比賽,更是找到了生活的意義。這其中離不開王教練的認真負責,因為有王教練和她的團隊,我們這樣的家庭才看見了希望。”
圖為王元達在泳池邊講解動作要領。康懿攝
王元達擁有很多身份:內蒙古短道速滑退役運動員、短道速滑國家級裁判、呼和浩特市殘疾人體育訓練基地(以下簡稱基地)教練,也是殘疾孩子們的大朋友。
“孩子們剛進水時,能坐著待到最后一口氣用完才出來。”在王元達的描述里,藏著這支特殊隊伍的初心。2017年盛夏,因看到孤獨癥孩子對水的熱愛,一群“無參照物可循”的教練與家長在泳池邊搭起了民間訓練組。如今,這支從“夏天納涼”起步的隊伍,成為有固定訓練場地、有專業教練指導的正規游泳訓練隊,更讓智力、聽力障礙和肢體殘疾的孩子們,在水花中找到了生命的另一種可能。
“孤獨癥孩子用刻板完成了他們的堅持。”王元達說,“當普通孩子需要鼓勵才能完成訓練圈數時,智力障礙的孩子會嚴格執行‘兩圈必完成’的指令,用與生俱來的‘堅持’讓訓練充滿穩定性。”這種“逆向利用”的訓練法,源自王元達團隊對特殊教育的鉆研,他們把康復、心理、體育課程揉進每一次訓練中。
除了游泳項目,王元達還是基地的輪滑和速度滑冰項目教練,細數近10年的執教經歷,王元達滿是自豪:“截至目前,我們的孩子們在國際和國內各大賽場上一共拿到了127塊獎牌,其中包括孫宇亮、迪拜·阿布扎比在2019年第十五屆世界夏季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獲得跨界4×100米接力金牌,還有趙鑫格在今年第十二屆世界冬季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斬獲的兩塊滑冰金牌。這些成績證明,殘障群體缺的從來不是能力,而是被看見的機會。”
圖為王元達。康懿攝
體育像把鑰匙,打開的不僅是身體的禁錮,更是心靈的枷鎖。這些身患殘疾的孩子們,在泳池里不僅收獲了新技能,心理上也發生了一次次的“蛻變”。
肢體殘疾的星星(化名)曾把殘肢捂得嚴嚴實實,生怕別人看到。自從去年開始參加比賽后,他發現跟他一樣的人很多,而且他們還更優秀。現在,星星愿意把自己的殘肢暴露出來“擺造型”,甚至和旁人開玩笑:“你敢和我比速度嗎?”
聽障孩子樂樂很自卑,以前不愿意學習手語,只是把助聽器聲音開到最大。但在泳池里,看到教練們自學手語,樂樂開始用口型與肢體語言與教練溝通。現在的他不僅能精準捕捉指令,更在賽后主動制定“每日學一手語”計劃。他對王元達說:“教練,我想聽懂更多人的加油聲。”
如今,王元達和她的9位教練團隊的小伙伴們,堅持帶領這些特殊的孩子們用體育項目尋找生活的意義。在泳池的浪花里,在輪滑場的弧線中,那些曾被定義為“特殊”的生命,正用堅持改寫著社會的認知。
當陽光灑在泳池里,孩子們的笑聲混著水花飛濺,王元達望著他們的背影說道:“我們每個人都不完美,只是他們的不完美更真實。體育未必能改變一切,但足以點亮一個起點。”(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