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軒,1993年出生于河北省邢臺市平鄉縣北流渠村,家境普通,父母以務農為生。他自幼受父親影響深遠,父親是村里少有的退伍軍人,常分享軍營的點滴。
童年時,他常在村里學校的升旗儀式上站得筆直,盯著國旗出神。初中時,他主動加入校國旗隊,每周一負責升旗,手握繩索時總格外用力,唯恐國旗升得不完美。
2010年,張自軒參軍,進入天安門國旗護衛隊。這支隊伍以嚴苛著稱,每名隊員需經受高強度訓練,動作精準到毫米,時間把控到秒。
剛入伍時,他只是替補隊員,訓練中扛著30斤重的旗桿,步伐常不穩,手臂酸痛到深夜無法入睡。國旗長5米、寬3.3米,拋旗時需一氣呵成,展出完美弧度。他每天練習揮臂上千次,手掌磨出厚繭,膝蓋因長時間站立而酸脹。
18歲那年,他通過層層選拔,成為天安門廣場最年輕的升旗手之一。清晨,長安街尚未蘇醒,他從金水橋出發,步伐鏗鏘,扛旗時手指穩穩夾住旗桿,拋旗動作干凈利落。
國歌響起,國旗迎風展開,廣場上游客的目光聚焦在他身上。他站得筆直,敬禮時手臂如標尺般標準。從此,他與國旗結下不解之緣。
12年間,他執行了7781次升降旗任務,從未失誤。2013年,父母首次到北京看他,站在人群中遠遠注視,他瞥見熟悉的身影,內心翻涌卻不敢分神。
20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他擔任擎旗手,帶領隊伍護送國旗入場,禮炮聲中,他步伐如常,國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他也曾在大風天執行任務,9級風下,國旗如降落傘般撕扯,他的手腕幾乎失去知覺。2022年,他成為北京冬奧會火炬手,傳遞火種時步伐依然如升旗般精準。這些經歷,鍛造了他的堅韌,也讓他成為國旗護衛隊的標桿。
2022年12月,服役滿12年的他退伍,告別軍營。他手握國旗,站在天安門廣場最后一次敬禮,眼神堅定卻不舍。他的軍旅生涯畫上句號,但他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退伍后,張自軒被安置到河北邢臺平鄉縣統戰部工作。這份體制內工作穩定,朝九晚五,待遇優厚,鄉親們紛紛投來羨慕的目光。
在2023年初,他向單位提交辭職申請,決定回鄉投身助農事業。這一決定引發軒然大波。家人不解,母親擔憂他放棄穩定的未來,父親沉默良久,只問他是否想清楚。他點頭,眼神如在升旗臺上般堅定。
他收拾行李,搬回北流渠村,租了一間簡陋瓦房,屋里只有木床、桌子和一臺二手電腦,墻角堆著舊農具。
家鄉農產品常因銷路不暢而滯銷,農戶收入微薄,他深知農村的困境。起初,他對電商一無所知,村里紅薯堆在田頭無人問津,他決定嘗試直播帶貨。
第一次直播,他穿著舊迷彩服,站在紅薯地里,手持手機,對著鏡頭介紹產品,聲音有些磕絆。直播間只有幾十人,彈幕稀疏,他手心出汗卻堅持講完。一個小時后,訂單突破7000單。
他開始走村串戶,背著帆布包,踩著田埂,了解農戶的種植情況。村里老李的桃子賣不出去,他通過直播推廣,一個小時賣出數千單。他還跑到云南的梯田、海南的果園、湖北的橙林,調研當地農產品,鞋底常沾滿泥土。
兩個月內,他組織多場助農直播,賣出2萬余單農產品,幫600多戶農戶清空庫存。
鄉親們對他的態度逐漸轉變,這條路雖苦,卻是他心之所向。
他的夢想不止于此。他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回鄉創業。
2025年初,他計劃舉辦農業電商培訓,教村里人拍、開直播。他堅信,國家對鄉村振興的支持力度加大,農村的未來充滿希望。
他不再是升旗手,而是扎根泥土的助農先鋒。他的選擇曾被質疑,但他用汗水和真誠贏得尊重。他的故事仍在繼續,未來,他將在鄉村振興的舞臺上書寫新篇章。
參考資料
國旗衛士張自軒:我心中那抹國旗紅.新華社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