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刷外網新聞的時候,我差點沒驚掉下巴。原本以為俄烏戰場已經進入“膠著”模式,沒想到俄軍突然拿出了“家底”,又是一波高密度打擊。說實話,這場大規模的空襲,有些地方真是有點科幻大片的味道——什么“匕首”高超音速導彈、精確制導遠程武器、數百架無人機齊飛……這架勢,讓人想不關注都難。
說起這事兒,還得從7月4日凌晨說起。俄羅斯國防部當天直接對外通報:剛剛過去的一夜里,俄軍對烏克蘭展開了覆蓋面極廣的大規模空襲。不光有名聲在外的“匕首”高超音速導彈,還上了遠程打擊無人機和其他高精尖遠程武器,目標鎖定烏克蘭的無人機研發生產企業、軍用機場、煉油廠等等。你看這波操作,感覺像是在告訴外界:“我的制空權,得重新數一遍。”
俄方的“亮肌肉”遠不止一次。按照俄國防部的說法,從6月28日到7月3日,已經連續發動了五次大規模空襲。被打擊的目標不僅包含軍工綜合體、煉油廠,連指揮系統、雷達站、彈藥與物資倉庫、無人機生產及存儲車間、臨時部署點,全都被“點名”。俄方還特別強調,這些目標“全部命中,任務圓滿完成”。數據上,俄羅斯方面聲稱摧毀了烏克蘭大量的重要軍事和工業設施,甚至公布了不少數字——不過這里坦白說,雙方各自的傷亡和損失統計,一向存在很大的出入。
拉回7月3日夜到4日凌晨的這波空襲,據烏克蘭空軍自己說,俄軍這次動用了10余枚各型導彈,外加539架無人機。光看這個數字頭皮都發麻,539架!而且主要襲擊方向直沖基輔,這已經不是簡單“騷擾”,而是真正意義上的“飽和式”轟炸了。這也是自6月29日那波大空襲之后的“再次升級”,輿論普遍感到緊張——特別是烏克蘭國內,對于這種高頻率且火力密集的遠程打擊,防空壓力空前大。
有個細節挺有趣,這次俄軍特別突出“無人機作戰”的份額。不同于以往傳統空襲,俄方顯然希望通過大量無人機的不對稱打法,榨干烏方的防空資源。一方面,數百架無人機呈現出“蜂群”攻擊的態勢,干擾、探測、防空彈藥消耗全都一鍋端。另一方面,真正的殺傷性導彈則悄然穿透防線,專打后方高價值目標。這種戰法說新也不新,但實戰中達到這樣的密度和精度,確實讓人有點“冷汗直冒”的感覺。
當然,烏克蘭這邊也不是被動挨打。公開報道顯示,烏空軍當夜攔截擊落了不少無人機和部分導彈。但說到底,在這種“多層次打擊+密集空襲”的新戰術面前,單靠現有的防空體系確實很吃力。有評論就提到,當前烏方防空系統正面臨彈藥消耗極快的新難題,壓力山大。而且俄軍每隔幾天“升個級”,讓人很難琢磨他們到底在下一盤什么大棋。
這波空襲除了軍事上的意味,還透出很強的信號:俄烏沖突正在進入一個“科技化對抗新階段”。“匕首”高超音速導彈是俄方近年來的技術招牌,號稱可以突破絕大多數防空系統。再加上遠程無人機的高性價比、機動性、隱蔽性,這種組合拳一旦運用成熟,很可能會進一步攪亂戰場平衡。
說到底,這背后折射出的,其實是俄方對于烏克蘭關鍵能力——尤其是無人機研發生產和后勤補給線的“精準打擊”。誰都知道,無人機已經成了俄烏雙方博弈的核心元素之一。從前線的偵察、打擊,到后方的大規模自主生產,每一環都在直接影響著戰場局勢。所以,俄軍把重拳揮向這些關鍵節點,意在長遠,“斷臂求穩”。
結尾
寫到這里,我突然想起一位朋友常說,現代戰爭比拼的不僅是坦克和大炮,更是背后的計算機算法、芯片、柔性生產能力。你覺得無人機和高超音速導彈,真能“革”戰爭的命嗎?或者說,這場“科技軍備競賽”,最終會帶來什么樣的全球安全新格局?
如果你對這個話題有不同看法,歡迎在評論區討論。特別想知道大家怎么看待這種“無人機飽和攻擊”——它真的是未來戰爭的標配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