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廣袤的土地上散布著許多廢棄的核導彈發射井,它們無聲地矗立著,成為冷戰時期軍事競賽的醒目遺跡。這些地下的巨大結構曾是美國核武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技術的進步,它們最終被廢棄。那么,這些發射井為何被遺棄?曾經儲存在其中的導彈又去了哪里呢?
泰坦I型導彈的短暫生涯
要理解這些發射井的存在,就必須追溯到泰坦I型導彈。(即馬丁?瑪麗埃塔 SM-68A/HGM-25A 泰坦 I)是美國部署的第一顆多級洲際彈道導彈,于 1962 年投入使用。象征著20世紀60年代初期美國在核武器技術上的重要突破。然而,泰坦I型導彈的服役期卻異常短暫,僅僅從1962年持續到1965年。
這種迅速退役的原因在于其固有的“第一版問題”。泰坦I型導彈在發射前需要緩慢且耗時的燃料加注過程,其制導系統也相對原始。這些缺點在瞬息萬變的冷戰格局中是致命的,因為它們嚴重限制了導彈的反應速度和精度。因此,泰坦I型很快就被更先進、更可靠的泰坦II型導彈所取代。
發射井的結構與導彈的去向
盡管服役時間短暫,泰坦I型導彈的部署卻遍布美國多個州,包括科羅拉多州,從而留下了大量的廢棄發射井。每個泰坦I型導彈基地都包含一個復雜的地下結構,通常由三個導彈發射井、一個動力站、一個指揮掩體以及燃料和設備終端組成。這些設計旨在保護導彈及其操作人員免受潛在的核打擊。
那么,這些曾經威懾世界的核導彈最終去了哪里?當泰坦I型導彈退役時,大部分導彈被解除武裝并拆除。專業的打撈團隊會進入這些發射井,移除高價值的材料并對設備進行處理。因此,現在絕大多數泰坦I型導彈的去向已無從考證。不過,對于那些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人來說,仍然有機會一睹其真容——俄亥俄州代頓的美國空軍博物館就收藏了一枚泰坦I型導彈的實體。
廢棄發射井的遺留危險
雖然這些發射井已不再是軍事設施,但它們并非毫無影響地存在。如今,這些廢棄的核導彈發射井仍然帶來一系列環境風險和安全隱患。
首先是環境污染。由于長時間的存在以及過去的操作,這些發射井周圍的土壤和地下水可能已被化學物質以及鎘、鋅等重金屬所污染。這不僅對當地生態系統構成威脅,也可能影響附近居民的健康。
其次是對于好奇闖入者的安全風險,但由于在線可以輕易獲取發射井的示意圖,一些尋求刺激的探險者會被吸引到這些廢棄的地下結構中。由此引發的事故屢見不鮮,甚至已經報告了兩起因闖入發射井而需要緊急救援的事件。這些地下結構錯綜復雜且缺乏維護,對任何未經授權進入的人來說都可能致命。
泰坦 I 導彈去向如何?
盡管泰坦 I 并非美國最成功的導彈,但從它身上學到的經驗對于泰坦 II 的研發極為寶貴,后者從 1963 年服役直至 1987 年退役。那么,泰坦 I 導彈退役后去向如何呢?盡管它們的服役時間短暫,但共制造了 163 枚泰坦 I 導彈,這意味著仍有許多彈頭有待處理。大多數導彈的最終命運尚不清楚,不過在發射井退役時,回收團隊會解除設備武裝并移除高價值材料。
愛達荷州、南達科他州、加利福尼亞州和華盛頓州的發射基地均遵循相同的設計藍圖,即集群式發射場。盡管幾十年前就已退役,但許多地點仍承載著冷戰的物質和環境遺產。泰坦 I 雖然服役時間不長,但它們的發射井成為了那個全球性毀滅成為現實可能性的時代的紀念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