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今日印度”網站最新報道,美國發射GBU - 57重型鉆地彈空襲伊朗地下核設施一事引發全球關注后,印度也蠢蠢欲動,準備在烈火 - 5“洲際導彈”(按國際標準射程未達洲際導彈門檻,但印度仍如此稱之)的基礎上,研發一款“堡壘破壞者”導彈,號稱要重新定義現代戰爭。這一消息猶如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在國際軍事輿論圈激起了層層漣漪。
印度此舉并非毫無緣由。近年來,印度面臨著復雜的地緣政治環境,與中國和巴基斯坦都存在著一定的地緣矛盾。在印度看來,中國和巴基斯坦都擁有堅固的地下核設施,如地下核武庫和導彈發射井等。印度妄圖通過研發這款“鉆地利器”,獲得對對手地下高價值目標的打擊能力,從而在地區軍事博弈中占據優勢。這種想法背后,是印度試圖提升自身軍事威懾力、擴大地區影響力的野心在作祟。
印版“鉆地彈”:自吹自擂的“優勢”
按照印媒的說法,這款由“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牽頭研發的導彈,配備有7.5噸到8噸的超重型高爆常規彈頭,旨在摧毀深藏地下、防御嚴密的高價值目標,像指揮中心、導彈發射井和核武器儲存設施等。為了實現裝載8噸戰斗部的目標,印度甚至準備將“烈火 - 5”導彈射程從5000公里降低到2500公里,再加上8到20馬赫的高超音速,以及加固外殼和延時引信,號稱能夠打穿800到100米厚的鋼筋混凝土或花崗巖,然后在地下劇烈爆炸以達到最大破壞效果。
印媒還得意洋洋地將這款導彈與美軍GBU - 57鉆地彈進行對比。在轟炸伊朗核設施行動中大出風頭的GBU - 57鉆地彈重量為13.6噸,戰斗部為2.4噸,其最大可穿透60米的巖層,而伊朗的核設施則深埋在地下80米到90米,因此外界評估美軍的空襲并未重創伊朗核設施。印媒據此認為,鉆地版“烈火 - 5”的射程和擊穿深度都要遙遙領先,而且也不需要出動B - 2這樣的隱形轟炸機冒險深入敵國領空,只需要在本國境內發射,就能摧毀2500公里外的敵方地下堅固目標,是性價比極高的“改變戰爭規則利器”。
然而,印媒的這種自吹自擂實在是經不起推敲。從技術層面來看,加大戰斗部重量、減少燃料攜帶以實現鉆地功能,這在軍事技術上并非什么高深莫測的“黑科技”。對于中美俄等軍事強國來說,只要有需求,完全可以輕松實現類似的技術指標。印度如此大肆宣揚自己的“獨特優勢”,不過是自我陶醉罷了。
核陰影下的瘋狂:自尋死路的冒險
軍事分析人士指出,印度準備研發的“鉆地版洲際導彈”完全是印度一廂情愿的想法,甚至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后果。首先,一旦印度發射“烈火 - 5”導彈,對手只會將其視為可能攜帶核戰斗部的彈道導彈。在當今緊張的國際局勢下,各國對于彈道導彈的發射都高度敏感,尤其是涉及核威懾的領域。印度這種用可攜帶核彈頭的彈道導彈改造鉆地導彈的舉動,無疑會讓對手產生誤判,認為印度首先發動了核打擊。
在這種情況下,對手肯定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核反擊。印媒所謂不會越過核門檻純屬幻想,這種自欺欺人的說法很可能會挑起全面的核戰爭。核戰爭的后果是毀滅性的,不僅會給印度帶來不可承受的代價,也會對整個地區乃至全球的安全與穩定造成巨大的威脅。印度方面卻將這款導彈當成是改變戰爭規則的利器,實在是令人啼笑皆非,這完全是一種不顧后果的瘋狂冒險行為。
現實拷問:印度的軍事研發困境
印度在軍事研發方面一直存在著諸多問題。從技術能力來看,印度雖然在一些領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整體軍事技術水平與世界軍事強國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在導彈研發方面,印度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技術,往往依賴于國外技術的引進和模仿。例如,印度的許多導彈零部件都需要從國外進口,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導彈性能的提升和研發進度。
此外,印度的軍事研發體系也存在效率低下的問題。印度國內的軍事研發機構之間缺乏有效的協調與合作,各部門之間往往存在利益紛爭和溝通不暢的情況,導致項目推進緩慢。而且,印度的軍事研發項目往往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擾,決策過程不夠科學和理性,這也影響了項目的順利實施。
對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說的?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加關注。
注:文中插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