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財經大學財政與稅務學院“碳索蘇鄉”三下鄉暑期實踐團隊于2025年7月2日抵達泰州市興化市東羅村,隨即開展以“低碳賦能鄉村振興”為主題的實地調研活動。通過走訪村民,采訪村干部等方式,為傳統村落探索綠色發展新路徑。
藏在垛田里的傳統農耕記憶
東羅村位于興化千垛景區核心區,東臨千垛菜花景區,西臨水上森林。但它也曾是典型的洼地村落。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村民依賴垛田種植水稻、油菜,“肩挑手扛”是主要勞作方式。由于地勢低洼,雨季常遭內澇,村集體經濟薄弱,青壯年多外出務工,留下的老人守著“一畝三分地”,秸稈焚燒、生活污水直排等問題突出,傳統農耕文明與生態保護的矛盾逐漸顯現。
碧水東羅
生態治理與產業轉型雙輪驅動
2025.7.2
東羅村標志性建筑
東羅村是江蘇省首批特色田園鄉村,為打造省特色田園鄉村,興化市政府、南京萬科、東羅村村集體三方攜手,以碧水東羅為“試驗田”,采用“地方政府+社會資本+村集體”的創新合作模式,打造鄉村振興的江蘇樣板。2018年,在鄉村振興政策支持下,東羅村也以"生態修復"為突破口,疏浚河道20公里,將廢棄垛田改造為濕地景觀,發展有機農業。同時東羅村抓住地理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村民房屋改造特色民宿,至今全村民宿已達40余家,舉辦了首屆“碧水東羅”民俗節,承辦了“中國農民豐收節”泰州主會場等節日活動,迎來了游客40萬人次,拉動旅游收入有200多萬元。2023年該村人均收入增幅11%,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113萬元,同比增收8%。這些數據也鼓勵了許多青年返鄉創業,帶動形成“農業+民宿+餐飲+旅游”產業鏈。
“垛田糧倉”化作新引擎
東羅村地處里下河腹地,因歷史上建有88座糧食倉儲而得名"糧食八十八倉"。2019年,東羅村抓住鄉村振興機遇,以"糧食八十八倉"為IP啟動產業升級。延伸糧食產業鏈,引進大米加工企業,建成"種植-烘干-碾米-包裝"一體化生產線。培育特色品牌,注冊"八十八倉"大米商標,通過綠色食品認證,定位為中高端品牌。通過馬書記為團隊成員講解,了解到東羅村的“彩色米”,通過3000多畝不同品種的稻田種植,產出了八種顏色的大米,通過生產線進行線上銷售,也形成了“壹禾壹斗”興化大米、“青田萃”大麥若葉青汁、“珍膏興”紅膏蟹等系列品牌和產品線。
當“垛田”遇上“雙碳”
通過戴書記講述東羅村“碳積分”制度,垃圾分類,志愿服務等均可累積積分,兌換雨傘、洗衣粉等日用品。但由于村中居民較少,且大多是子女離家在外打工或經商的老人,大型的碳積分活動實施起來還是比較困難,但是東羅村積極響應“雙碳”要求,盡力推動發展“雙碳”理念。
“碳索蘇鄉”團隊也將持續跟進東羅村發展,將調研成果轉化為實踐經驗。從曾經被焚燒秸稈熏黃的灶臺,到如今用沼氣烹飪的生態廚房;從靠天收的傳統稻田,到能"賣碳匯"的觀光農田——東羅村的蛻變,讓每一株水稻都成了文旅融合的注腳,每一寸垛田都在書寫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低碳答卷。而這張答卷的續寫,正等待著更多青春力量帶著數據與創意,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勾勒出更璀璨的綠色經緯。
來源:南京財經大學
作者:李雨軒
通訊員:劉雨桐
圖源:李雨軒 張夢迪 劉雨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