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安環山路北、普照寺路北首,穿過“泰山普照寺”石坊,折而東向有一條碎石鋪砌的小路,盡頭有一方巍峨矗立的石碑,位列山東省革命文物名錄,它就是辛亥灤州革命烈士紀念碑。因位置偏僻,被很多游客忽略了它的存在,大部分市民、游客對灤州起義也知之甚少。咱們先回顧下起義的原因、過程和結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國。1912年1月,同盟會會員王金銘、施從云、白雅雨等率灤州新軍宣布起義,“布衣將軍”馮玉祥雖未直接參加起義,依然被委任為總參謀長(位居灤州起義軍領導人中的第四位)。因叛徒告密,在清軍的圍剿下,王金銘、施從云等被捕就義,起義失敗。
作為辛亥灤州起義的奠基者、籌劃者和領導者,馮玉祥對辛亥灤州起義懷有深厚的情感。1933年,在隱居泰山期間,他建造了“灤州革命烈士祠”。1934年8月,又向國民黨中央黨部提交呈文,建議為辛亥灤州起義烈士舉行國葬,并建祠、鑄像、立傳。獲批準。
1936年,中華民國政府在泰山建造了辛亥灤州起義烈士紀念碑,在北京頤和園西三十里處的顯龍山上,建造了辛亥灤州革命烈士紀念園。馮玉祥將軍功莫大焉!
辛亥灤州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泰安普照寺南,面朝環山路,周邊地勢開闊,綠樹成蔭,是泰安市一般不可移動文物。它由底座、碑座、碑體、碑首四部分組成。
其中碑高26米,碑首呈四棱狀,插鐵畫戟作避雷針,碑臺基長29.5米,寬2.5米,東、南、西三面有門。碑體南面刻“辛亥灤州革命烈士紀念碑”11個鎏金大字,與泰山“天下第一山”的浩然之氣相呼應。從建筑風格上看,它體現了那個時代特有的質樸與莊嚴。沒有過多華麗的裝飾,卻以簡潔的線條和堅實的材質,展現出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承載的厚重歷史。
沿小路東行約80米左右,盡頭圍墻入口南側,是泰山景區樹立的一塊標識,詳細記述了辛亥灤州起義的經過,也是泰山景區廉潔教育點。前方臺基右側也有一塊標識牌,標注為山東省革命文物名錄。在石碑周圍,松柏森森,涼風習習。碑前空地開闊,暗合“青山處處埋忠骨”的意境。
佇立碑前,仰望鐵戟刺破云霄,耳畔似乎傳來1912年將士們前赴后繼的吶喊,雖兵敗,卻如暗夜驚雷,給了滿清這個腐朽王朝最沉重的一擊。王金銘拒降,高呼“吾等為共和而死,雖死猶榮”;施從云遺書“為國捐軀,死得其所”;白雅雨就義前寫下“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松濤陣陣,碧血長凝。
它不僅是歷史坐標,更是精神火炬。時刻提醒著我們,真正的紀念碑,不在石頭之堅,而在人心之赤。所謂“天下為公”,更需以擔當與奉獻踐行。有人在守護萬家燈火,有人奔赴科研一線,有人扎根鄉村振興,看似平凡的堅守,實則都是對英烈精神最質樸的傳承。
我是@泰山旅游那些事兒,喜歡這篇文章,就動動你發財的小手,加個關注點個贊,轉發出去留個言!期待分享您的建議和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